□本报见习记者 张君成
出版社有内容优势,但内容不会自己凭空地和读者产生连接,只有和读者产生连接的内容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用开放心态打造新营销逻辑场,增强了读者与出版社的黏性,强化了品牌效应。
“重新认识书店”活动现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供图
一场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起的“加油!书店”活动,在全国26座城市的30家书店里悄然上演。这次活动最后演变成一串令人惊叹的数据,全国30家书店联动,5000多位读者走进书店参与活动,6万次的活动视频播放量,超过140万的微博话题阅读量……
2017年年初,广西师大社决定将这个活动进行升级。在原有品牌的基础上邀请书店创始人或者负责人共聚一堂,让他们同读者一起聊聊书店背后的故事。这个名为“重新认识书店”的活动让书店人成为书店里的主角,也让读者第一次了解到书店运营背后的苦乐酸甜。该活动在凤凰网文化频道进行直播时,最高吸引了近8万人在线观看。
连接迸发价值 融合产生力量
广西师大社营销编辑李迪斐是这两次活动的总策划师,他用连接与融合来概括这两次活动的运作核心。“出版社有内容优势,但内容不会自己凭空地和读者产生连接,只有和读者产生连接的内容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我们希望能够以内容为出发点,引起读者的思考、讨论和行动,从平面到立体,使我们与读者之间发生关系,从线上到线下构成一个循环的系统,只有这样,才会让读者和出版社产生黏性,让读者对出版社的品牌更加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该活动的每次宣传都是在广西师大社的微信平台上进行预热,而热度也随着活动的文章的不断发布而增高。“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个微信公众号平台来说,内容越垂直,推送越精准,效果就越好。”但是对于很多出版社来说,出版种类的繁多使得他们不可能持续地推送同一类内容。这就使得出版社的微信营销只获得了一批批分散式点赞与留言,没有形成转换到线下活动的合力。然而李迪斐举办的“加油!书店”活动,抓住了读者们关注点的共性,并利用自身的内容优势,将线上人们的关注度转为线下活动的参与热情,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品牌效应。
在形成融合效果之前,李迪斐也做了一些预备工作。如早在2016年3月他就在微信平台上举办了一场“你与书店的故事”读者分享活动,目的在基于特定内容与感兴趣的读者发生了浅层次的连接。最后这个活动共收集了1300多位读者和书店的故事,这些故事又召集更大范围的读者产生群体行动,在2016年8月20日成为他们线下活动的共同行动人。
开放是商业逻辑背后的支点
为何选择书店作为活动的落脚点?李迪斐有着自己的考虑:“基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书店仍然是图书发行营销宣传的重要渠道,现在的它更像是一个阅读交流空间,这个功能是网络书店无法取代的。二是书店自我转型又迸发了新的活力,作为产业的一环,出版社有责任为他们做一些事情。”如果和书店建立起合作关系,这些资源就可以为出版社所用,扩大营销面,正所谓借力营销。
止间书店的创始人老笨觉得这是一个让大家重新认识书店的过程,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述古人文书店的创始人黎锟的主题分享。当时很多读者觉得独立书店生存不下去了,黎锟就站出来大声地告诉读者:“我们不仅活着,还活得很好。”之后他就举了自己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来经营好独立书店的例子,这的确刷新了读者对于独立书店的旧认识。
由于这一活动的成本很低,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李迪斐并没有想到盈利的问题,然而他们在活动结束将精彩的内容印制成画册图书后,意外地得到了很多书店的订单,甚至是一些对于书店感兴趣的人也打来电话订购。“如果每个书店都订购100本,那就是很大的一个量了。”李迪斐觉得开放后生态环一旦流动起来,就可以兼容很多商业模块,发展会更快。“重要的是眼光,做营销的时候我们要时刻想到自己是一个内容提供商,所以就要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性去完场一项营销任务,而是要跳出原有的框架,打破一些东西,创造一些东西。”他说。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