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传播的载体越来越丰富,图书在承担传播知识文化的载体功能的同时,其作为文化创意产品的其他功能正在增强。原来的图书只需满足阅读功能即可,现在的图书除了要满足读者的阅读求知需求,还要让读者的阅读过程变为“悦读”,增加其阅读过程的愉悦性、审美性。实现这些新功能,需要图书编辑把握内容策划、图文搭配、装帧设计、印刷工艺和材料的选择等诸多环节,将自己的总体创意贯穿于做书的全过程。
图书编辑的创意是否有匠心,从一本书的整体感觉就可以看出,一本本图书的背后站着的就是一个个图书编辑,图书所反映出的面貌也会体现图书编辑的个人气质、艺术素养。作为个体的图书编辑,艺术素养有高有低。但无论艺术素养高低,都存在着一个如何养成(提高也是养成)的问题。那么,艺术素养如何养成呢?笔者在从事图书编辑的工作中形成以下几点认识。
思想上重视艺术素养培养
编辑一定要认识到图书功能的变化,这种变化对编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前的编辑,要求具备好的组稿能力、案头加工能力和审校能力。现在的出版环境对图书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阅读载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kindle等电子阅读器可以使得图书的内容更快捷地被阅读,但是纸质书的手感带来的真切的阅读体验,是任何电子阅读器无法替代的,这是纸质书目前最大的优势,图书设计比从前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只有思想上有了这样的认识,才可能使艺术素养的养成和提高成为发自内心的一种自觉行为,甚至成为工作和生活的一种习惯。
生活中培养对艺术的兴趣
要学习美的知识,在生活中培养对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各种艺术的兴趣,提高自己的综合艺术素养,以增强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呈现能力。艺术素养养成的第一步是获取艺术知识,这就要求在平时要对各种艺术类书籍、报刊产生阅读的喜好,做到日积月累。但仅有纸面上的关于艺术的知识还不够,还需要升华,这就要去练“眼力”和“心力(感受力)”。
练“眼力”和“心力”比较有用的一个途径,就是逛博物馆和各种艺术展览,去看各种门类的艺术精品,古代的、现代的,绘画或是书法,雕塑或是瓷器,电影或是戏剧等等,看得多了,“眼力”就提高了,对美的感受力(心力)就提高了,自己的审美品位也提高了。在多读、多看、多感受之外,要养成艺术素养,最好能选择一门艺术作为爱好,亲自上手学习,进行艺术实践,比如学习绘画或练习书法。长期的艺术爱好的练习不仅可以培养自身的艺术感受,也可以培养自己的心境和耐性,这种安静的心境和耐性对于做书是非常重要的。编辑的艺术素养经过时间的沉淀内化于心,在做书的过程中就常常会自然而然地转化为某个匠心独具的创意,给读者以出其不意的惊喜。
重视在实践中学习
图书编辑提高艺术素养不是为了当艺术家,而是要当编辑艺术家。编辑工作是充满艺术创意的工作,从事的是艺术性劳动。以往人们尊称那些卓有成就的编辑为编辑家,这个称谓当然对,但在今天似乎已不完整,应该称之为编辑艺术家更为确切。
编辑要提高艺术素养,更要重视结合做书的过程来学习。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某个编辑突然做出了一本精心之作,让人刮目相看,之后他再做书就更加自信和从容;自信和从容之余,其新作往往又上一个台阶——这就是在做书的实干中创意能力得到增长,审美能力和品位提高了。
以笔者编辑梁思成先生的系列图书《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和《古拙——梁思成笔下的古建之美》为例。为了做好这些书,笔者有意识地沿着梁思成先生当年的考察足迹去把书中提到的中国古代建筑走访一遍,当亲眼看到实物,联想起梁先生在书中的描绘,那种感受真的非常奇妙。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不仅积累了一些古建知识,而且提高了对古建之美的欣赏能力。在之后的编辑中,当面对着繁多的素材,很多灵感便突如其来地涌出。通过笔者的编辑加工、创意设计,使梁先生的成果以美的形式和读者相互遇见。这个过程堪称接近于艺术的再现,因而图书一上市就受到了读者的喜爱,也获得很多业内人士的好评,不仅销量不俗,其中的《古拙——梁思成笔下的古建之美》还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获得了金牛奖银奖。
总之,艺无止境,一个编辑在书中对美的追求也无止境,艺术素养的提高也无止境。每一本书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每一部新的书稿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图书编辑工作的快乐感和成就感就在做出一本又一本美好的书中。不少人对于纸质图书的未来有着种种悲观的猜想,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今天还是明天的图书市场,对于那些把每一本书都当成艺术品来创造的编辑还是充满希望的。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出版社)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