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文学翻译出版还有改善空间

2017-07-07 09:28:38 网络

    在目前的出版市场,文学翻译复译与首译严重失衡的倾向,在短时间内很难扭转,因为市场价值在译者收益问题上的主导地位难以改变。但舆论环境是可以改善的,有三点我认为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其一,当下翻译类奖项、政府及各种中外机构对于外国文学出版的资助应该最大程度地向现当代作品的首译本倾斜,这也许可以成为弥补两者之间落差的调节手段。其二,如果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能将文学翻译尤其是现当代重要作品的翻译也计入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之中,势必能吸引更多人投身其中。其三,在这样的语境中,相关媒体和有识之士应该形成共识,把有限的宣传资源更多地用于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明星作家译的《飞鸟集》,在翻译的长远价值上,远不及那些默默无闻啃着硬骨头的年轻人,或者仍在致力于填补古典文学空白的老翻译家。这些硬骨头和空白包括品钦、奥登、罗斯、厄普代克,包括布罗茨基、乔伊斯、普鲁斯特,等等。他们都是文学版图上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有责任补上去。

    市场的失衡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们的文学翻译出版“请进来”的工作,在质量上还未达到理想状态,尤其在结构上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我们的普通读者对世界文坛的了解仍然是比较表象和片面的。比如说,我们印象中一流作品的书单,与世界文坛的主流仍然缺少足够的重合度;再比如,我们对于世界文坛的了解受语种局限很大,一些小语种的文学作品,无论在市场上还是在文学批评界的视野中,都处于相当弱势的地位,等等。

    (7月4日 《人民日报》 黄昱宁)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