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飞
两年前,笔者到一个县教育局做市场调研,教育局的负责人跟笔者说,如今学校德育教育非常重要,但目前他们所使用的教材不是很理想,形式比较刻板,他们希望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能有新的形式,提高德育水平。
因此,要做一套覆盖义务教育小学、初中阶段的地方德育读本,采用微教材的形式是一种很不错的尝试。于是,笔者初步定下来,开发一套德育微教材,取名《德育微课程》(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从编辑角度提升教材品质
所谓“微课程”,就是小故事,大道理。以故事讲述的方式,故事来源涵盖人文历史、新闻报道、中外名人名著、科普知识等,让学生在聆听故事的同时接受教育。一般以15分钟短课方式开展德育微课教学,教师在微课堂上既可以普及一些文化、科普常识,又可以根据不同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故事情境,和学生开展交流讨论。
参与本套教材编写的是一批中小学业务骨干教师。作为县里第一套自编德育类教材,当地教育局高度重视,开过几次专题会,并根据出版计划设定了课程教学安排,参与编写的老师都非常用心,积极配合。但由于编写经验不足,在编写初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状况。主要问题有:各自为政,缺乏沟通,难易不分,主题不明,各年级的德育小故事有重复。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整体框架设计之后,没有再做详细规划,没有对照不同年级的德育课标设置相应的主题,没有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故事类型进行梳理,选材的时候没有充分讨论研究,只围绕“用一个小故事,两个小问题来阐述一个大道理”这个中心编写。大家分工不明确,只为这个中心找相应的故事,于是出现了大批重复的故事,如“二十四孝”中的故事,伟人、名人小时候的故事等。
从内容编写体现教育实效
对于课程中的事例取材,主要包括人文典故、名人轶事、新闻报道中的先进事迹以及一些科普知识。具体编写中采用以下原则:
故事以正面题材为主,科学、合理引导。适当放一两篇反面事例作为警示教育素材。形式上灵活多变,不局限于人物事件,还可以在自然科学等知识内容中渗透德育,即采用大德育的范畴,使教材不枯燥。
配图形式上,小学以漫画为主,初中以照片为主。负面素材也是配以正面的图片,并用图说加以说明。比如讲到吸毒的危害,配以禁毒宣传海报的图片。
为了加强代入感,尽量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小故事,特别是发生在教材使用地的新闻报道,给学生的感觉是好人好事、道德模范就在自己的身边。
正面人物形象以国内人物为主,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该书推出后,在县里受到了师生的欢迎,县教育科负责人告诉笔者,近年来,县教育局高度重视中小学育人工作,为了提升德育成效,该县全面实施德育微课制度,每周安排固定时间,由德育老师兼任,以15分钟短课方式开展德育微课教学,并组织业务骨干集中编写德育微课教材,使德育微课做到时间、教材、师资三落实。德育微课制度的实施,改变了简单说教的方法,改进了育人方式,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受到师生的欢迎。
作为参与本书策划、编校的编辑,笔者从这套书的出版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并通过教学实践的反馈,不断总结经验,争取今后能精益求精,做出精品。
(作者单位:浙江教育出版社)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