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打通边城历史脉络

2017-08-21 08:02:29 网络

 



   从附近山上背来的菌子、竹笋、木耳、茶叶等山货一路摆开,新鲜而价廉,这是内地乡镇少有的。当然,在人群中还有那朴素而美丽的小阿依,她们的眼睛比山涧溪水还要清澈,仿佛藏着一个隐秘而古老的世界,这可能就是我们对这个边地小镇流连忘返的原因。

    ——摘自《昨日的边城:1589-1950的马边》

    蜀地何其广袤,蜀学何其渊深。在梦幻的外衣下面,还包裹着一颗经世致用、谨小慎微的心。表现在文学方面,最突出的例子即是,近年来蜀地出现了一批饱含深沉之思,浸透着学养与汗水的非虚构作品。仅就个人有限的阅读而言,其中的姣姣者当数阿来的《瞻对》、蒋蓝的《一个晚清提督的踪迹史》和龚静染新近推出的《昨日的边城:1589-1950的马边》(四川文艺出版社)。上述3本书各领风骚各擅所长,为中国的非虚构写作贡献了难得的范本。

    龚静染是一个清醒的写作者,对于非虚构写作,他在本书中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非虚构写作逐渐被重视,实际上这不仅仅是时代语境的变化,也是对虚假表述的遗弃,当然它对写作者的要求更高,最少需要完成两个最基本的工作——对历史事实的追寻和客观真实的叙述。”作者认为《昨日的边城》不是一本掌故式、民间传说式或者文学创作式的书,也非学术专著。那么,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龚静染甚为谦逊地说,本书呈现出“一种非虚构的特征”。

    在我看来,《昨日的边城》就是一部典型的非虚构作品,它不仅有着丰富的田野考察经验,而且对史料的遴选和采用也用尽了心思,下了一番苦功夫。这是个苦力活儿,也是非虚构写作的基石。文献钩沉方面,则是另一种苦功夫,也更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功力。作者在文献方面下的功夫,绝非寻章摘句而已矣。

    非虚构写作,是非虚构加上文学写作,而不是非虚构加上学术研究。因此,我所理解的非虚构写作,至少应该包括田野调查、文献梳理和文学创作这三大内核。从这个角度去阅读龚静染的《昨日的边城》,或许才能触及作者的真心和才华。那些充满了灵性的文字,充满了个人情感的文字,充满了人性关怀的文字,在别的史学著述中是看不见的:“这座古镇(荍坝)虽然饱经沧桑,但清、民时期的民居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保留了古香古色的风貌,在苍翠的山峦中呈现出一道独特的景观。走在小镇上,吊脚楼静静地诉说着悠远时空的美学,光亮的石板路仿佛还倒映着过去的影子,若是小雨迷离之时,整个小镇也有一点前世的惆怅。而一到赶场日,镇上人头攒动,彝族、苗族的绚烂服饰穿插其间,格外引人注目,充满了异域风情。从附近山上背来的菌子、竹笋、木耳、茶叶等山货一路摆开,新鲜而价廉,这是内地乡镇少有的……”这样一幅古风与异族风扑面而来的风俗画,我们只能在非虚构写作中见到。

    这本书的名字颇为耐人寻味:昨日的边城。昨日的边城马边,随着时间的流逝,交通的发达,文明的进步,变成一座无边的边城,一座可以窥见岁月秘密的无边窗口。或者如龚静染所言:“马边是西南边疆史的一面镜子”。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