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的“思南读书会”都吸引大批读者参与。 黄浦区文化局 供图
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圆满落幕,然而阅读的盛宴却在延续。
每个周末,“思南读书会”照旧举行,同步的还有“思南书集”,市民逛完书集听讲座,听完讲座逛书集,阅读的充实感写在每个人脸上;静安区流动图书车满载千余册图书,每周定时定点驶上南京西路沿线商圈,为市民提供现场办证和借阅服务;青浦区林家村的农家书屋每天接待一批又一批慕名前来的读者,书香与田间的稻香让他们流连忘返……
10余年过去了,在上海书展的示范引领下,全民阅读在上海正向常态化发展,不仅各区都已形成了自己的区域阅读特色,而且通过整合各类阅读资源,为市民提供了365天的阅读服务。
整合资源,形成“一区一特色”
随着上海全民阅读活动的不断深入,如今上海各区县的活动特色鲜明,例如静安区的“悦读静安”,长宁区的少儿阅读推广,青浦区的农家书屋、书香市集和阅读小镇,等等,“一区一特色”,上海全民阅读区域品牌逐步显现。
静安区文化局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静安区近年来着力打造“悦读静安”品牌。目前,静安区已建成以区级公共图书馆、24小时图书自助服务站、2辆流动图书车以及20余家与商务楼宇共建的图书室“都市书坊”、近20家特色书店为骨干框架的公共阅读基础设施。“今年还将新建2座24小时图书自助服务站,该项目连续两年被列入静安区政府实事项目。”该负责人说。
在黄浦区,“思南读书会”“书声部落”和区图书馆“易起读”3个公益阅读活动做得风生水起、成果喜人。其中,“思南读书会”已成为上海城市阅读的新地标。
长宁区则将少儿阅读推广作为推动全民阅读的基础性工作,组织区域内的少年儿童图书馆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成立少儿阅读推广品牌“长耳兔阅读俱乐部”,以家庭阅读分享会、讲故事大赛等活动吸引了众多家庭的参与。还建立了华师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儿阅读推广活动。该活动今年以来已累计吸引200多个家庭、600余人次参与。
因地制宜,服务理念不断创新
在形成全民阅读区域特色的同时,上海各区在推广过程中也是不落俗套,结合区域特色和优势,在服务理念和方式上不断创新。
黄浦区图书馆充分挖掘利用社会资源发起“易起读”阅读推广项目,在全市设立了20个固定捐书点和移动捐书库,包括一些历史保护建筑、公园、名人故居,如:张爱玲故居、巴金故居、鲁迅故居等。“把历史保护建筑串成了一个个点,初衷是通过建筑阅读历史,同时发出倡议,让大家一起捐书献爱心。”黄浦区文化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的“4·23”世界读书日当天,即收到捐赠图书10514册次,这些书籍已送往云南20所小学,受到了当地孩子的欢迎。
徐汇区结合区域特点推出“约书吧”服务。读者只要关注徐汇区图书馆官方微信,进入“约书吧”下拉菜单,就能实现纸质图书的检索、预约、收藏、短信通知、就近取书等一站式服务。这也是上海公共图书馆中首家推出的文献资源预约配送服务,在上海市公共图书馆中具有示范引领性,可复制可推广。该项目被评为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
杨浦区具有百年大学、百年工业、百年市政的“三个百年”文明,创新创业氛围浓厚。该区通过实施文化进地铁、艺术家驻地计划、上海艺术商圈计划,以及举办“音乐午茶”、画展、非遗展演展示、文化讲座论坛等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商圈、园区营造清新高雅的文化氛围,激发区域创新、创业活力。同时,推出信用借书功能,免押金、免办卡,可凭信用借书。
虹口区关注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着力建设“菜场书屋”“洄游书屋”“e厘米”等创新型项目,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该区文化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菜场书屋”是设立在菜市场内部、相对独立的文化阅读活动空间,让菜场外来务工人员不出菜场就能享受阅读服务。“菜场书屋目前已覆盖全区21家标准化菜场。”
另据介绍,虹口区图书馆创建的“洄游书屋”至今已上架图书近9000册,捐赠读者超过700人次,读者交换图书超过5000册,书屋阅览人次超过3000人。未来,“洄游书屋”将推广至全区各街道,方便更多的读者就近参与图书交换、文化接力,营造共享阅读的氛围。“e厘米”也是虹口区图书馆开展的阅读普及项目,主要面向中老年、少年、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教会他们如何通过互联网、手机APP等新兴媒体获取数字阅读的便利。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