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班学员在学习诗词吟诵。陈贞莲 摄
□本报记者 张福财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福建南安贵峰村是总人口只有5000多人的小村子,能吟诗诵词的村民多达3000多人,占比超过总人口六成,能作诗填词的也有400多人。“野老牧童随口唱,俗言俚语尽诗声”,吟诗写诗已成为这里人们的生活方式。
老少齐聚同声吟诵
经过福建省道308线,进入溪美街道贵峰村后,在公路右侧可以看见一块醒目的石雕,上刻“中华第一诗村”,那是中华诗词学会在1995年授予贵峰村的称号。每年暑期,南安溪美贵峰小学总能飘荡出一阵阵用普通话或者闽南语吟诵的诗词声。开课时,场场爆满,上到七旬老叟,下到五岁稚童,同声吟诵。
正在授课的洪诗莹就是从小在读诗班里成长起来的志愿教师,她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读诗班培养的不仅仅是学员们读诗诵词的技巧,更多的是一种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正是这种传统文化的长期渗透,让洪诗莹完成从一个学员到志愿教师的身份转变,用她的话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反哺。而洪诗莹只是读诗班众多志愿者中的一个。
贵峰读诗班创办于1986年,一年一期,到今年已是第31期。读诗班每期10天,每天教10首诗词,传习诗词涵义、平仄韵律、闽南方言和普通话双语白读和吟唱方法,以及诗词赏析和习作。
读诗班采取全开放免费教学方式,有教无类,学员中有回乡度假的大中专学生,也有中小学生;有青春逼人的小伙子大姑娘,也有白发苍苍的老大爷老大娘;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他们不必交分文学费,参加读诗班作诗、吟诵和理论知识比赛获奖的,还能获得一定的奖学金。而从外地慕名而来的学员,读诗班统一提供免费午餐,让这些志趣相投者在学校教室里共享诗歌乐趣。30多年来,贵峰村读诗班的学员已经超过一万多人,教过的诗词达3000多首。如今,读诗班已成为当地的传统。
文化传统不能丢
读诗班的传统因何而来?这就要从南安的诗缘和一个九旬的印尼华侨说起。
南安自古与诗有缘,唐代就出了个大诗人欧阳詹,诗人的出生地称为“诗山”。之后,南安人学诗成风,而贵峰村也有着优秀诗词文化传统。
然而这样的诗词文化传统在上世纪80年代差点消失。“乡音不能丢”,祖籍贵峰村的印尼华人诗词吟诵家王国明介绍说,在东南亚,许多华人华侨热衷于通过诗社活动传承古诗词文化,保留一口纯正的家乡话,而贵峰村是个文化村,怎能对古典诗词生疏呢?
王国明自幼受国学熏陶,古诗词文学功底深厚。1985年,他返乡探亲,考察了村里的教育状况后,决定举办公益读诗班,免费培训古诗词创作和吟唱人才,课程包括古典诗词创作和吟唱,他自制教具、自创吟法并授课,远近诗词爱好者纷至沓来。此后每年王国明都在暑期回国继续开班,并陆续延聘国内诗词名家参与授课,学员遍及全国各地。
诗词融进村民生活
“阳春白雪,和者盖多。”30多年过去,在读诗班的潜移默化之下,吟诗写诗早已融进村民的生活。
王赎回就是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出的其中一个农民诗人。在王赎回宽敞的农家小院里,一字排开的大书柜格外显眼。王赎回自豪地告诉记者,他家中光诗词类藏书就有3000多册,这可是自己的宝贝。30多年来,他已有七八百首诗问世,600多首发表在国内外诗词刊物上。他的家里也成了诗村农民们的办公室和创作吟诵基地。现在,几乎每天都有村民聚在他家切磋诗艺,借阅诗集等。
日渐富裕的农民不少住上了别墅和楼房,但中国传统诗词文化没有丢,大部分青少年都受过诗词教育,许多农民都会写诗。在很多节日里,村民都要参加各种诗词庆典会;在一些农村传统节日,诗词成了村民探亲访友、联系友谊的一种方式。就连村干部调解邻里纠纷,也常用古典诗词来教育感化人们。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