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清
近几年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出版物质量问题高度重视,连续开展了出版物质量规范年、提升年、质量管理2016、质量管理2017等质检活动。各地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总局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出版质量管理工作,加大出版物质量检测和审读把关力度,对出现质量问题的出版单位进行诫勉谈话或行政处罚,引起出版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对出版产品质量的重视,保证了健康向上的出版基调和内容格调,促进了出版物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
但是,由于一些出版单位领导重视不够、出版数量盲目扩张、编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超专业范围出版、编校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原因,有的出版物依然存在质量问题,编校质量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出版物仍然存在。新闻出版部门要把提高质量、多出精品作为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作为出版工作者的立身之本。
健全质量管理制度
确保出版导向
精神文化产品以质取胜,质量是出版物的生命,是出版业的立身之本,也是在媒体融合的新形势下传统出版业的优势所在。出版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要真正树立并增强质量意识,坚持把出版物质量放在第一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出版单位主要领导要重视并狠抓质量,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图书质量管理的监督、约束、激励和处罚机制,在出版单位形成人人重视出版质量的良好氛围。
加强内部管理,严把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关。出版单位要切实坚持三审三校制度、责任编辑制度、责任校对制度,加强对选题和稿件的审核把关,以提高编校质量为突破口,提高出版物整体质量水平。
严格执行《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等出版物质量管理法规和国家有关质量标准,凡未废止的出版物质量规范、标准都要严格执行,凡新颁布的出版物质量规范、标准都要尽快掌握,确保出版产品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出版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求,健全机构,设立校对、质检、审读部门或岗位,配齐相关人员,充实专职校对力量,切实加强审读把关和质量检查工作,特别要做好印前检查,堵塞各种漏洞,把问题解决在成品之前。
新闻出版广电行政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大质量监督检查力度,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出版行政管理规定的出版单位及责任人,对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出版单位及责任人,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对违法违规行为和不合格出版产品的处理结果应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
出版单位主管部门、主办单位要切实履行主管主办职责,加强对所属出版单位的管理,通过选题论证把关、定期质量抽查等措施,对出版物严格审核把关,确保所属出版单位导向正确,出版质量不出问题。
强化精品创作
形成品牌优势
出版单位要把出精品、创名牌作为自身发展的目标和追求。
增强精品意识,壮大精品出版。当前部分出版单位仍然存在原创作品相对偏少、精品力作数量不足,出版特色不够鲜明,有一定分量、较大影响或有畅销潜质的精品图书不多等问题,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经验证明,凡有影响的出版社,无不重视积累,靠好书铺路,靠精品留名。出版单位要向经典看齐、以名家为范,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积极策划精品选题,提升原创出版能力,突出重点选题,压缩平庸选题,减少重复出版。那种急功近利、跟风炒作、低俗媚俗的做法,可能得利于一时,但终究会被读者抛弃。
在培育精品力作上下功夫,精心组织重点出版物的创作生产。出版单位要牢牢把握出版规律,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要注重积累和传承,努力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和专业特色,紧紧抓住市场调研、选题策划、图书制作等关键环节,在人力、资源、资金等方面加大投入,为精品图书的出版创造条件,下功夫策划出版一批代表全国或本省水平的精品力作。
出版单位及其主管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精品,把精品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争取每年推出几种在全国叫得响、影响大的优秀图书,精心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质出版物,用精品带动出版业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
抢抓机遇
加快出版业融合发展
当前,我国网络出版已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在进军网络出版过程中,一些民营企业反应迅速,赢得了发展先机。一些省市网络、数字出版呈现出积极发展的态势,不少出版单位在网络、数字出版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有些出版单位的互联网发展总体上行动迟缓,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传统出版业的转型升级重视和投入不够。
媒体融合是当今传媒业发展的主潮流。新闻出版单位应抓住媒体融合的有利时机,做好以下两点:
整合出版资源,加快融合发展步伐。新闻出版单位要抓住顶层设计带来的新机遇,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新闻出版单位要把改造传统业态和发展新兴业态结合起来,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催生新业态,延伸产业链。要选好点、找准路,在擅长的优势领域做专、做精、做深、做优,立足传统出版、发掘内容优势、运用先进技术、走向网络空间,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培育新的增长点,创造出版和传播新模式,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产业主体,不断提高新闻出版业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加快出版业转型升级步伐。新闻出版单位要把进军网络、数字出版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在巩固和发展传统出版业态的基础上,切实重视并搞好网络传播和数字出版,加大投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积极占领互联网出版发行领域的制高点。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的数字出版产业转型,争取在网络传播和数字出版中占有一席之地。另外,媒体融合、转型升级需要较大资金投入。现在国家出台很多扶持文化繁荣发展的好政策,资金支持力度较大,新闻出版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要精准研究把握相关政策,多方争取资金支持,加快媒体融合步伐。
加强新闻出版队伍建设
近几年来,由于行业发展等多方面的原因,新闻出版系统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新闻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尤其是高层次、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不足,制约了新闻出版业发展。有的新闻出版单位还缺乏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
在新闻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应重视以下几点:
进一步增强人才意识。新闻出版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随着新闻出版业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的加快,新闻出版业对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新闻出版单位要生存发展,首先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出版队伍,我们要树立“人才第一”的观念。
不断提高出版队伍整体素质。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新闻出版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新闻出版观教育,引导编校人员不断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和把关定性能力,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奉献精神。不断学习新知识,开阔新视野,掌握新技能,适应数字化、网络化出版的新要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出版队伍。
重视人才的引进、使用和培养。我们要加强出版领军人才和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大胆引进人才,使用人才,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爱护人才,留住人才,为出版人才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努力培养出政治坚定、功底扎实、思想敏锐、视野开阔、敬业奉献的出版专业人才。
创新体制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新闻出版单位所享有的政策资源、出版资源等,只有在深化改革中创新机制,解放生产力,充分释放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前提下,才能转化为社会需要的财富。新闻出版单位要强化内部管理,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机制,充分调动出版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此带动出版业质量水平的提高。
(作者单位:河南省出版产品质量检测鉴定中心)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