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君成
北京市民自觉成为全民阅读助力者。北京阅读季 供图
12月5日至8日,为期4天的第七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阅读盛典在天桥艺术中心举行。这次,既是2017年全民阅读总结提升的盛会,又是第八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的动员开篇之作。在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这一经典品牌的引领下,北京全民阅读持续深化,推广阅读更加深入基层,越来越多的市民关注阅读,走近阅读,分享阅读,推广阅读。
持续提升阅读示范作用
2017年,北京阅读季以“联结阅读力量 创变阅读价值”为主线开展阅读活动3万余场,不间断的活动使整个北京全民阅读遍地开花。
北京阅读季的品牌建设让其构建起了“一个高效率组织机构、一个公共服务平台、一个立体式推广体系、一套完善运行机制、一套科学评估办法”的全民阅读“北京模式”。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张苏在庆典致辞中表示:“北京阅读季‘六位一体’公共服务平台和阅读推广体系日益丰富和完善,持续提升北京全民阅读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在阅读盛典期间,整个天桥艺术中心被包装为一个大型阅读空间。大厅设置五大展区,以数据、案例、故事等多种呈现形式,通过“阅读之旅”回顾北京春、夏、秋、冬四季主题阅读的推广活动。
2017年,北京阅读季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呈现的模式,依次围绕创新、关爱、唯美、传承4个主题,不间断地推出各类富有特色的阅读活动。
今年的“阅读+”系列对话是本届阅读盛典的一大亮点。这次对话汇聚阅读推广领域精英、各行各业大家,围绕城市文化脉络、阅读基础设施、阅读推广活动、阅读解决方案等4个维度深入探讨书香城市建设的路径,可谓干货满满。
分享阅读理念与方法
本次阅读盛典里,作为这8年书香北京建设的参与者,众多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阅读推广人也分享了自己的阅读经验,他们觉得阅读已经成为“空气与面包”,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北京阅读季形象大使、新东方创始人、董事长俞敏洪认为:“对我来说,某种意义上,有用的书就是能够指导我把新东方做得更好的书。所谓无用的书,我将其归入精神享受类的书,这种书对我的吸引力非常大。我喜欢读历史、哲学、文化之类的书,包括网络小说等,都是我阅读的方向。”
俞敏洪的阅读习惯是,将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首先,我始终坚持读纸质书,我家里的纸质书有一万多本,且每个月还在以30—50本的速度增加。其次,我随身带电子阅读器。我是一个总在路上的人,每时每刻阅读对我很重要,目前我已经在阅读器上面购买了3000多本书。”
俞敏洪另外一个习惯就是读碎片文章,虽然碎片化阅读被诟病已久,但俞敏洪认为某些碎片化文章的观点可以作为读书的有益补充,“对我个人来说,阅读碎片化文章,就是用现代化工具为自己的知识弥补做准备”。
在俞敏洪看来,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而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正在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成为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大使,让我意识到一件事情:放弃新东方比较容易,但是放弃阅读这件事情会特别难”。
“京味”作家刘一达表达了自己的阅读感悟:“我个人认为阅读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享受,二是需要。”
有没有一类书,可以做到享受与需要兼得呢?在刘一达看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读物就可以满足这两点需求,“书海茫茫,古人留下了诸多传世之作,我们应该多读一些经典著作”。
在他看来,提倡阅读经典,一直贯穿在中华文化的始终,“不是说我们现在才提出要阅读经典,我们中华民族从古人开始就提倡阅读经典”。至于经典的评定标准,刘一达觉得应该是经过历史长时间的检验留下来的。“阅读可以让我们活得明白,活得滋润,活得开心,也活得讲究。某种程度上,阅读经典就是在为全民阅读助力。”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