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电子社:探索“众智服务”新模式

2017-12-27 08:31:02 网络

  □本报记者 李婧璇


  组建了科技出版与知识服务应用联盟;构建“内容+用户+平台”的完整服务体系;启动标准研究工作,截至目前,共推出《立体化课程元数据规范》等5项标准;这是今年9月底成立的、设在电子工业出版社的新闻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目前所取得的阶段性融合发展成果。


  “从国家政策及行业发展趋势来看,融合发展必然是传统出版行业转型的必经之路。”电子工业出版社社长助理赵晨阳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过去的3年里,电子社积极推进传统出版向新兴出版转型升级,并取得一定成效。


  多措共举促融合


  在过去的3年里,电子社在融合发展上做了哪些切实可行的推进工作?


  “首先是合理规划社内融合出版项目。”电子工业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副主任袁玺表示,根据集团和电子社的要求,融合出版项目从前期支持单一资源或课程建设,转变为重点支持教学整体解决方案、建设具有内容优势的特色数据库产品以及能够实现“一种产品多种形态”的项目。


  其次是做好融合出版项目管理。“针对项目从申请到实施的全过程管理,电子社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和数字出版领导小组’,该小组主要负责项目评审、监督、验收等工作。”袁玺告诉记者,电子社还采取项目负责人制,项目投入资金的10%计入项目负责人所在部门成本,以保障项目实施进度及效果。


  再次是积极开拓融合出版产品销售市场。针对图书馆和机构用户,借助电子社的新闻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挂牌之机,电子社与16家高校图书馆及其他4家兄弟出版社成立了科技出版与知识服务应用联盟。据袁玺介绍,该联盟的成立,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贴近用户、服务客户,将我们的数字内容产品推向市场,并与终端用户形成良好的需求沟通渠道。


  加快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


  融合发展的光明未来可期,但在前行的路上仍需要稳扎稳打的落地执行才能实现。谈到近期的融合发展规划,赵晨阳表示:“电子社将依托优势内容资源、作者资源、行业资源,围绕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优势专业内容,打造1—2个特色融合出版产品,树立专业出版特色鲜明的品牌。”


  加大有声读物市场开拓,形成轻知识服务体系也是电子社融合发展的重点。赵晨阳表示,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将现有重点且适合做成有声书的出版物尽快形成产品并进行销售;二是与业务部门配合,借助行业专家、业界大咖等作者资源,独立策划系列音频产品或者是专栏节目。


  此外,电子社将积极探索新型“众智服务”模式。赵晨阳阐释道,电子社将利用积累的专家作者资源,以图书等多种引流手段汇聚用户,基于用户基础创新知识服务新模式,尝试开展智能知识问答、个性化知识求解、知识竞价交易分成等知识服务运营新模式。


  总之就是要“充分发挥大众的智慧,逐步形成在线出版与传统出版相结合、线上知识服务与线下知识服务相结合等新型‘众智服务’模式。”赵晨阳说。


  打造示范项目形成标杆效应


  在袁玺看来,目前出版界融合发展得还不够深入,其突出表现主要体现为融合出版专职人员匮乏,激励措施导向作用不明显。


  “各出版业务部门对于内部融合出版的项目申报积极性很高,但项目获批后,除项目负责人外,没有专人负责项目实施和对接,而且项目负责人本身还背负传统出版业务压力,不能全身心投入项目实施,造成项目执行力度不强,项目质量不高。”袁玺表示,此外出版机构还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项目验收后,后期运营动力不足”。


  面对上述问题,袁玺建议出版机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首先针对重点融合出版项目和数字产品建设,要形成跨部门合作团队,各部门要指定专人负责;其次各业务部门可在现有人员基础上,配备1—2名专门的数字产品策划编辑,负责部门整体数字产品规划及对接数字出版中心工作;再次组建一支熟知融合发展产品特点和运营方式、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专职营销队伍;最后要建立激励机制,对于取得较好社会效益的项目和产品,进行奖励,形成标杆效应。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