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上午,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南派纪录片创作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广播影视"十佳"理论人才朱剑飞教授受邀在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101教室开展了一场以"南派纪录片的崛起与'读懂中国'的因应"为主题的学术讲座,吸引了影视编导系、广播电视学系等专业的师生前来聆听。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院长罗幸、党委副书记江央慧、副院长罗奕及影视编导系主任张兴动到场聆听讲座。
本次讲座主要围绕南派纪录片的发展展开。朱剑飞教授以"读懂中国"201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学生纪录片大赛获奖影片《芦山·纪》为引,为在场师生带来对纪录片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进一步展现了中国南派纪录片的独树一帜,指出理论倡导、天时地利、人为努力在其中发挥的效用及引起的业界反响。
讲座中,朱剑飞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南派与国内诸派的相同与不同处。南派与京派、海派、西派并称中国纪录片四大流派,当前南派与其他流派的纪录片在文化形态上逐步丰富,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其美学主体同为戏剧美学。告别低端制作与粗糙工艺,纪录片从意识上逐步走向精致与唯美。
朱剑飞教授还向师生们介绍了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举办情况。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创始于2003年,由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的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学生纪录片大赛是其重要子项目,2016年该项目获得"读懂中国"国籍会议主办方的同意,以"读懂中国"向全球征集并精选出对中国最关注的十个主题。讲座上,朱剑飞教授向师生们解读了本次大赛"老外在中国、大学生、城市·乡村、都市生活、绿色中国、创新·科技、吃在中国、'剩女'现象、汉语热、'那山·那水·那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十大主题,朱剑飞教授说,"读懂中国"活动,旨在寻找和培养优秀的中国大学生纪录片新锐,这引起了在场师生们的浓厚兴趣。
对于两广南派大学生纪录片的提升与思考,朱剑飞教授强调了厚积薄发的重要性,他勉励学生要有捕捉眼光,于平淡中现敏锐嗅觉,要升思想水平,于直白中隐深刻洞见,要有叙事技巧,于简单中藏通幽曲径,要强专业能力,于随意中透专业功力,要有人格胸襟,于客观中显人文情怀,要有大家风范,于世俗中立时代潮头,一席话令学生们受益匪浅。
讲座圆满结束后,朱剑飞教授还应邀出席了影视编导系专题影像创作与专业建设研讨会,影视编导系各位老师对朱剑飞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就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探索专业特色化发展路线,真诚地向朱剑飞教授取经请教。
张兴动副教授与朱剑飞教授亲切交流 朱剑飞教授从自身实践与教学经验出发,建议影视编导系加强高校与主流媒体间的合作,从高层次构筑学系建设,要积极与新媒体相结合,时刻关注行业发展新走向;作为传媒专业,师生们要深入一线,抓住社会热点,多创作具有建设性意见与建议的艺术作品;要充分利用媒体资源,积极引进业界实干经验丰富的高级人才;从业人员要有见贤思齐的标杆意识,放平态度,注重创新,要根据专业特点,应学科需求而非教师专长开设各类课程。
随后,在场各位老师相继发言,详细介绍了专业教学情况、培养计划与存在问题,与朱剑飞教授展开广泛交流。会议加强了影视编导系与国内著名高校专业建设方面的沟通联系,交流了教学工作经验,为本系专业发展进一步明晰了思路。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