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批评 >

段炼:阐释学·地景艺术·禅宗精神

2017-01-25 10:48:07 

  本文1998年发表于台北《艺术家》月刊

  后改写为《跨文化美术批评》第6章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此处有删节

段炼:阐释学·地景艺术·禅宗精神

  一、引语

  西方的学术,以阐释为主导。在哲学上,两千多年的学术史,可以说是对古希腊哲学的阐释和对这些阐释的阐释。解读(interpretation)是一种阐释行为,对于此行为的研究,便是阐释学(hermeneutics)。本章在批评实践中探讨阐释问题,讨论对象是英国当代艺术家高滋华斯,及其地景艺术(也称环境艺术)中的禅宗精神。

  安迪·高滋华斯(Andy  Goldsworthy),20世纪末21世纪初最具国际影响的英国观念主义环境艺术家,一九五六年生于彻希尔郡,一九七四、七五年受教于布莱德福美术学院,随后三年求学于普列斯通工艺学院。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环境艺术活动,高滋华斯一直以自己家乡的大自然为艺术源泉和创作场所,并以家乡为中心来扩展自己的活动范围。现在,他的艺术影响已遍及了整个西方世界,并成为当今欧美艺坛的一位热门人物。

段炼:阐释学·地景艺术·禅宗精神

  面对高滋华斯的作品,我们首先遇到了一个阐释的难题。一方面,两百年前英国湖畔派诗人浪漫诗歌中的自然情怀,可以帮助我们从英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角度来理解高滋华斯;可是另一方面,高滋华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他的作品体现了后现代时期回归自然的思想倾向,特别是东方禅宗思想在西方的影响,所以湖畔派的浪漫诗魂又不能帮助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理解其艺术。这样,阐释高滋华斯便使艺术批评面临了误读的危险。然而,正是高滋华斯作品对批评的此种挑战,才使我们不得不通过对其作品的阐释实践,来简要梳理西方阐释学的发展历史和当代阐释理论的现状,从而为我们的美术批评提供一个立场和方法的理论依据。

段炼:阐释学·地景艺术·禅宗精神

  二、阐释的理论:历史与现状

  古希腊神话中的神使海尔梅斯(Hermes)往返于神和人之间传递信息,负责解释神的旨意,于是神使之名便成为“阐释学”(hermeneutics)这一术语的由来。在柏拉图的著述中,古典的阐释学已露苗头,但古典阐释学的真正建立,却归功于中世纪希伯莱学者对圣经的阐释,即对圣经文本多层次含义的划分。照当时基督教的阐释,圣经文本份字面含义、道德含义和精神含义三个层次,于是对文本的解读,便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上进行,这是阐释的深化或升华。随后分层理论更加精细,据说意大利诗人但丁划分了四个层次:字面的、道德的、讽喻的、神秘的。另一种四层阐释理论出现于十二世纪,有字面(历史)层、讽喻(象征)层、转义(道德)层、神秘(末世)层之分。在文艺复兴时期,古典的分层方法,得到了充份发展和完善,并在宗教改革的阐释实践中广泛传播。虽然古典阐释学基本上局限于圣经和相关哲学,但它为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和艺术阐释打下了方法论的基础。

  现代阐释学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德国哲学家西勒马赫(Friedrich Schleirmacher,1768-1834),他力图打破宗教哲学对阐释学的限制,主张阐释学的

  一般化,并给阐释学下定义为“理解的艺术”。西氏的理论,强调语法(语言)的含义和技术(心理)的含义,也承认理解过程中的顿悟和升华。西勒马赫的传记作者迪尔泰(W.Dilthey, 1833-1910)大大发展了西氏的一般阐释学,他将阐释理论广泛应用

  于艺术、法律、诗歌、文献、建筑、舞蹈等领域,通过阐释实践而指出,这一切人文现象都是人类精神的载体。

段炼:阐释学·地景艺术·禅宗精神

  在起源上对当代阐释学影响最大的是德国现象学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他认为,阐释的行为是人的存在基础,存在就是阐释。他在其巨著《存在与时间》(1927)中指出,所谓理解,实为对自身之存在和存在状况的理解,因而每个人的存在,实际上就是对自身存在的解释。海德格尔的贡献在于,他将传统阐释学和现代阐释学对文本和客体的阐释,转移向了对阐释者自身的阐释,将人的存在方式和阐释方式联系起来,强调了阐释者作为阐释主体的重要性。海氏的理论不仅成为二十世纪西方阐释学的人本主义前提,也给后来的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提供了理论依据。海德格尔也重新阐释了“阐释的循环”问题。本书第一章第二节已经谈到,过去的阐释理论认为,对具体文本的解释决定于上下文(语境),而上下文由若干的具体文本组成,因而对上下文的解释又决定于具体的文本,这便是所谓文本整体与局部的循环冲突。此冲突着眼于被阐释的客体,而海德格尔则着眼于从事阐释活动的主体。他所谓的阐释的循环,以人往日的存在经验与现时的阐释方式为中心,也就是说,如果阐释者不回到过去的存在状况中,便无法理解现在的存在状况,而不理解现在的存在状况,便又无法阐释过去的存在状况。此循环的历史结构,揭示了人存在于世界的中心地位,揭示了阐释的要诣:艺术是人的历史存在方式,批评是对此一存在方式的阐释。

段炼:阐释学·地景艺术·禅宗精神

  伽达莫尔接受并发展了海氏阐释理论中关于历史和现时之关系的观点,强调语言在阐释中的重要性,认为真理是艺术中的既存现象。在阐释的循环中,伽达莫尔认为对艺术的理解,需要在该艺术产生时的历史和文化环境,同现在阐释者所处的环境之间,求得“地平线的溶和”,即过去和现在的对话。此对话的关键,是阐释者对自身在现时所处的历史和文化环境的理解,并把握这个环境与作品所处的环境之间的承续性关系。伽达莫尔不承认对艺术作品的所谓最终的绝对阐释,而看重阐释者主体的重要性和历史的重要性,他认为作品的含义是随历史变化的。伽达莫尔关于阐释学的另一重要概念,是“作为地平线的语言”。语言是艺术家对经验的阐释,是作品的客观地平线;语言也是阐释者对经验的阐释,是阐释者的主观地平线。语言地平线的三个特徵是语言的限制性、客观性和相对性。主客观两条语言地平线的溶和,是我们阐释艺术的基本条件。

段炼:阐释学·地景艺术·禅宗精神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