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批评 >

【雅昌专栏】冀少峰:为什么要“再水墨”

2017-01-26 09:13:08 

【雅昌专栏】冀少峰:为什么要“再水墨”

  2016年5月,《品图:冀少峰艺术批评文集》正式与读者见面。此书于2014年立项,经过作者两年时间反复推敲、修改而成书,内容分为“立场”、“品图”、“品书”三个部分。采取多学科的立场,运用不同的方法,并把问题置于历史的进程中,从艺术史上下文关系中发现问题,对当代艺术不同门类,不同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本文为“立场”部分的第二十九篇文章。

  更多内容尽在[雅昌冀少峰专栏]

  2012年12月,我和鲁虹先生于湖北美术馆策划举办了“再水墨—2000~2012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并在艺术界引起了关于水墨艺术的话题与讨论。那么,为什么要“再水墨”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不得不反 思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一直伴随着并成为这个进程中的一个敏感话题。而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一个重要分支的中国当代水墨,由于水墨这么一个天然与生俱来的那种民族的符号、民族的根性、民族的文化礼仪等表征,更深层次原因其实在“再水墨”背后,有着一个再中国化的讨论与背景。

  毋庸讳言,2000年以来的中国社会正面临“数千百年来未有的变局”。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社会的发展格局的变化。首先,我们从一个传统型的国家逐渐向现代国家的转型。自清末至今,在接受现代文明的过程中,我们的社会不断遭受着前现代和现代化的种种阵痛。其次,我们的国家逐渐完成从农业国家向新型工业国家的转型,而且这种转变正逐渐走向完成。第三个转型即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剧,我们日渐脱离了乡土社会而全面迈向了城镇化。而在城镇化过程中所暴露的种种问题,如“三农”问题、生态问题,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了在城镇化过程中乡土社会的转身之痛。由此,不难发现,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激烈变化不可避免会影响到文化艺术的发展变化。

【雅昌专栏】冀少峰:为什么要“再水墨”

周京新 面孔-10 (国画)

  而当我们去谈论关注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状貌时,又不能不注意到这么一种倾向,即执政党政治文化的“再中国化”。因为自1990年以来,在中共政治文化里面,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作为口号越来越多地出现。那么,“再中国化”又意欲何为呢?其实“再中国化”就是要自觉地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正能量。而作为民族文化符号与礼仪的水墨艺术无疑又是“再中国化”在艺术领域的表征。也可以说,水墨艺术往往被赋予一种改造中国社会的伟大使命。但究竟哪种水墨具有这种历史担纲呢?在此,笔者认为,“再水墨”则是以当代视角,对传统意义上的水墨有着一种颠覆与超越。它不仅仅是在媒材样式与观念形态上,更深层次讲,它其实是试图重新建构一个新场域,这个场域就是一个关乎“中国画”的评价标准和教育体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再水墨”并不是结果,它实际上是在“再中国化”的讨论中,中国向何处去,中国文化向何处去,中国水墨艺术又向何处去的问题。它的真正意义则是提出了水墨艺术在未来的可能性。但活跃、冲动与丰富,特别是夹杂其间的混搭、多义与多元,新的中国性无疑又构成了“再水墨”2000年以来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关键词和视觉叙事路径。那么中国当代水墨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用怎么样的方式来回应变化的社会的问题。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段,中国当代水墨不断地适应这个变幻不定的社会现实,不断寻找新的话题新的符号,以期迎接社会的挑战。

  “再水墨”超越了把水墨作为中国文化精粹和代表的理想,超越了对水墨的种种约定俗成的规范,破除了笼罩在水墨艺术头上的种种清规戒律,破除了水墨的基本规则,打通了水墨艺术进入当代的途径。于是, “再水墨”这种新的水墨形态无疑被放到了一个日益开放与多元而又充满着活力的当代文化背景中。它不仅导致水墨艺术家对水墨艺术的一种再理解,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我的视觉思考与表达融入当代文化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在此,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再水墨已悄然地把架上水墨的概念解构了。它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文化方式,它以一种开放性、包容性、国际性、颠覆性,从根本上改变了水墨艺术的“慢半拍”的窘境。它已然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文化表征,并开始蔓延到各种艺术方式中。于是,传统的某些元素成功地转换为当代情怀的表达。再水墨无疑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找到了有效的表达方式,并愈来愈以一种差异性的民族身份参与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再水墨带来的突出变化,则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与水墨有关的装置与影像

  装置艺术的当代特质也使其成为后现代艺术的一个主要表现。而其特点就是要有空间和体积。传统意义上的水墨强调卷轴、把玩、留存久远,但装置艺术则可以在做完之后马上消除,并不追求永恒和不朽。而空间和时间界线的消弭,水墨的语言特性在当代社会批判精神中的消失与重构,都引发人们对水墨与装置间的结合所产生的再水墨形态进行讨论。而网络化的生存现实和科学技术与多媒体手段的介入,虚拟化的精神体验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于是一种无笔无墨的再水墨表达,如设计水墨、光影水墨、影像水墨的出现,使水墨表达开始从架上走到架下,从纸介质走向综合媒材,从二维转向了三维,从静态走向了动态。这不仅改变了水墨艺术的展示方式,在阅读方式和审美习惯上也是一个颠覆性的变革。

  二、非水墨艺术家的水墨情怀与表达

  再水墨重要的并不是水墨,不是材料,而是观念的呈现。一些成熟艺术家在新的叙事情境下,在强调自我原创性基础上,愈来愈注重立足传统文化的基础,同时彰显当代文化特征。由于他们没有水墨的包袱,反而在探索水墨新的可能性上做得更加开放与自由。

  三、水墨新意象

  仍有部分艺术家一如既往地坚持架上水墨探索,仍然坚持用架上水墨作为应对艺术与社会变革的思想武器。尽管他们用于表达的仍然是传统的媒材,但它和传统水墨有着截然的区别,即它是当代的社会生活在当代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关注的是当代人的生存状况与生存境遇:它有着当代艺术一贯的问题意识,彰显着一种追问精神,体现出了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直入当代艺术的堂奥。

  四、微时代的水墨新方式—微叙事、微体验、微表达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