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批评 >

何志平:文物保护最重要目标:“古物”变“活物”

2017-02-04 08:10:43 

  编者按

  2016年初,由历史建筑美荷楼“活化”而来的美荷楼青年旅馆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香港特区政府前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最近撰文《文物保护最重要目标:令“古物”变”活物”》,书写自己在香港担任民政事务局局长期间文物保育的心路历程。

  文章摘要如下:

  文物保护政策是现代化的一环。一个社会要现代化和建立现代的社会意识,文物保护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一个国际大都会必需具备双重性格﹕世界性与本土性。放在香港的环境,就是一边是时尚的、现代的世界文化,一边是传统的、中国岭南的、华洋杂交的本土文化。两者之间互动的力量,就是创新的张力,就是香港这个城市持续发展的动力。

  12年前,也就是2004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发布“文物建筑保护政策”咨询档, 就文物保护的宏观理念咨询公众,寻求社会的共识。当时我们提出了三个基本的议题﹕应保护哪些文物建筑?怎样保护?代价多少和由谁承担?随后,随着社会及市民对文物保护这课题的关注和讨论,我们又在全港十八个地区举办多场公开论坛,就文物建筑保护的政策和工作,与公众进行讨论。在经过全方位的筛选后,我们将8800幢1950年前的建筑遴选出1440幢有历史价值的,然后再选出496项加以考虑。

  文物保护不是将旧事物封存,而是按照社区的意愿,将它们保存而加以适当的现代化。这显示了现代社会的连续性和包容性。这套源自西方的自由政治理念,其实也与中国汉代的儒家政术相通。当时推行朝廷颁布的政令,须兼顾当地的民风旧俗。《礼记·王制》有云﹕“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使昨天的“古物”变成今天的“活物”,为这些文物注入可延续的生命力,这才是保护文物的最重要目标。文物建筑不单可供保存和欣赏,还必须确保受保护的文物建筑成为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可以发挥社会功能,投入现代生活中成为我们日常的部份,而不是一件只供陈列的历史遗物。不断的自我更生、重活、再创煇煌,这才是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进化至今的内在动力,更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力量自我调整适应的体现。

  受保护的文物建筑和地区,多能与现代建筑、生活方式和科学技术融和,共存共荣,带来美学享受、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融入现代生活,甚至发挥活化和更新社区的作用,这才是令文物建筑“重生”的最好方法,既实现了文物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拉动旅游和本地经济,以及创造就业。

  近几十年,文物保护已由崇高尊贵的王宫圣殿,扩展到寻常百姓的产业和集社场所。故居旧宅、蒸汽机厂房、火车站、仓库和古旧的市街商巷等等,都越来越多受到保护。改造这些比较“年轻”的建筑文物,加以现代化的利用,要容易些,民众也较为接受。这些地方被改装为时尚别致的餐厅、风格独特的旅馆、艺术村、艺术廊及民居,比如香港的美荷楼、石硖尾的工业大厦化身为艺术培训基地,依托百年老宅甘棠第而建的孙中山纪念馆等。这些保存下来的建筑物,令城市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更见丰富,令城市更有历史深度和文化气魄,也吸引游客和人才,成为新兴的创意经济的一部份,加强了城市的文化形象和竞争力。

  文物保护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政策不可或缺的部分。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承载着这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个文化大国,但距离文化强国的目标还有一些距离。如何保护及用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让这些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文物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所用,我们还需要拓宽思路、加倍努力。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