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批评 >

彭德:陕西纪实摄影群体

2017-02-04 08:12:34 
副标题#e#

彭德:陕西纪实摄影群体

当代艺术批评家彭德

  历时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批评家彭德新书《西安当代艺术》近日正式出版。这本书的完成,宣告了第一本梳理西安当代艺术的书籍诞生,为外界了解西安当代艺术提供了文献参考资料。《西安当代艺术》不是人们期待的客观的西安当代艺术全史,只是一部简略的评论集或索引。内容分为九个章节,本文节选自第一章节。

彭德:陕西纪实摄影群体

《西安当代艺术》

  陕西纪实摄影群体简称陕西群体,1986年之后成为中国摄影界的专有名词。

  这个影响中国摄影的群体,同胡武功、侯登科、石宝琇、潘科等十余位优秀人物联系在一起。这群人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和摄影理念接近,他们志同道合,常常一起面对同一题材、同一场景、甚至同一对象,使用同样的相机和同样的胶卷,手持相机离地面都是150厘米上下,拍出来的画面构图、形象、影调大致相同,效果不分伯仲,可以交换署名。比如胡武功同侯登科像双胞胎一样下乡拍过麦客,侯登科同胡武功一道肩并肩拍过四方城;侯登科还同潘科像穿连裆裤一样合作拍摄组照,联名发表和参展。相互之间的微妙差异只有群体才能分辨.他们拍摄的对象大都是底层农民、城镇小市民以及工人,通常以偷窥的方式,在对象不知晓或不警觉的时候,冷不丁地按下快门。他们认定相机捕捉对象是客观的,将其视为真实的同义词,以此致力于记录现实、还原现实,为民存照,为历史存照。他们的作品以及作品背后的思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贾平凹与陈忠实的小说、张艺谋的电影和赵季平的音乐一样,都是生长在陕西这片黄土地上的新物种,具有前现代或后民间的特征。

彭德:陕西纪实摄影群体

侯登科 麦客 1997年(1997年和胡武功在同一地点拍摄的同一场景、同一人物)

彭德:陕西纪实摄影群体

胡武功 走镰 1997年 彬县 (1997年和侯登科在同一地点拍摄的同一场景、同一人物)

彭德:陕西纪实摄影群体

胡武功 爬城墙的孩子1996 

彭德:陕西纪实摄影群体

侯登科 爬城墙的孩子之二 1996

  在崇尚新闻自由的欧美,同新闻摄影关联的纪实摄影不属于当代艺术,不过在1980年代的中国,纪实摄影以其不加粉饰的赤裸裸的画面,关注人性、揭示社会苦难和反叛极左思想,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别动队,影响比美术作品更加广泛。同《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相比,陕西纪实摄影群体不是回归自我的艺术,而是面向社会的直呈与呐喊。

  欧美新闻摄影更多的是关注负面事件与负面人物,侧重于揭露和抨击,不留心庸常的对象,往往会有猎奇的表现。与此相反,文革时期的中国只有宣传,没有新闻,或者说没有揭露社会问题的新闻,只有面对敌人的批判和面向领袖与英雄的光辉形象的照片。文革和文革前期的摄影,采用写真的镜头,通过对被拍人物的摆布,建构一幅幅貌似真实的虚假图像。比如摆拍文盲老大娘做阅读《毛泽东选集》的样子,让雷锋在大白天拿着手电筒看书。照片做假常常是出于政治需要,即便摆拍作品也不一定成为定稿。比如1976年9月18日,天安门广场举行毛泽东追悼大会,《人民日报》发表了一张现场照片。到了10月,《人民画报》刊登那张照片时,空出了四个人的位置,那是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站立的地方。《人民画报》编辑这一期时,四人已被抓捕。

彭德:陕西纪实摄影群体

李少童 宝成铁路水害 1981年 

彭德:陕西纪实摄影群体

焦景泉 信教者 1991

彭德:陕西纪实摄影群体

石宝琇 2009年2月城墙根

彭德:陕西纪实摄影群体

李胜利作品

彭德:陕西纪实摄影群体

邱晓明 带头人 陕西千阳 1989年

  文革和文革之后的一段期间,摄影同虚构的绘画类似,典型的图像特征是动作夸张,体态划一,表情相同。要么一律装笑,要么一律装酷,用脸谱化来消解人的个性,体现全民欢乐或者同仇敌忾的画面效果。这种类型的摄影,由于需要反复摆弄被摄者的姿态和表情,人称摆拍,同纪实摄影崇尚瞬间抓拍背道而驰。文革终结后,最先出现的是沙龙摄影。这种沙龙摄影也是摆拍,通过后期制作,摹仿古典绘画的构图、明暗调子或色彩效果,强调画面的艺术性,又称为画意摄影。比如台湾摄影家郎静山采用传统中国画的构图和留白风格,经营通俗漂亮的画面,曾在大陆摄影界风行一时。

  纪实摄影背离了沙龙摄影一味摆拍的方式,摒弃了文革摄影的虚假作风,披露现实,直面人生,像眼睛看世界一样用镜头捕捉对象,不加修饰。文革结束后,中国社会开始走向开放,国外著名摄影家卡蒂埃·布列松、尤金·史密斯、S.萨尔加多、马里安·斯可密特等人的作品,通过北京《中国摄影》、《大众摄影》、太原《人民摄影报》以及专业书籍,尤其是深圳的《现代摄影》,陆续被介绍到中国,促使中国纪实摄影勃兴。早在1957年,法国摄影家马克·吕布就来到中国,半个多世纪在中国广州、武汉、北京、山西、陕西、上海、深圳、西藏等地拍摄,留下了大量纪实摄影作品。他用旁观者的眼光和中国人不习惯的抓拍方式,真实地再现人们熟视无睹的各种人物和场景,当1980年代他们的作品在中国发表后,曾深深地打动过摄影界内外的中国观众。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