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批评 >

山水社会展览的缘起和发展

2017-02-11 09:52:41 

  我2009年回到上海在戴志康创办的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工作时,看到了三位艺术家的系列作品,非常打动我。第一位是倪卫华的摄影《发展是硬道理》系列作品,他从1998年开始用十年的时间在各种场合、地区拍摄。“发展是硬道理”代表那个时代最重要政策标语牌,以艺术家的方式率先反思我们社会发展的一个决定性的政策思路。第二位艺术家是梁越从2002年到现在的摄影系列,拍摄“放心”牌的各种人们生活必需的食物、商品,以及以放心命名的店铺、餐厅等等。各种“放心”名牌也是在“发展是硬道理”的语境下产生的现实,以前是没有的。第三位是王南溟,他2008年开始创作的《拓印干旱》,以水墨的形式进行,拓印布满干涸裂痕的河床,河床裂痕就是高速发展产生的对自然资源的重伤。他作的水墨画不是以前概念的“水墨画”,这是一个新的水墨创作,无论是艺术形式还是观念上都有突破,作品本身非常有力量。这三位艺术家是率先利用艺术来介入当代社会生活,用艺术的话题进入公共领域。

  2014年10月我们筹备“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项目,那时决定去做这项目时候,离截止报名日期不到十天。组委会的审批要求严格,需要提交艺术家名单,包括参展的每件作品图像及详尽作品资料等,并同时提交租用场馆的协议等,一旦审批通过不能更改。这对我们而言,十天时限非常具有考验和挑战。我们以以往的积累,做过的展览为基础,进行再思考再策划。于是组织团队,将这些合作过的艺术家们的作品重新组织,构思“山水社会——测绘未来”这个展览。展览主题恰好与随后公布的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全世界的未来”相吻合。

  这个展览我们分成三个板块,第一部分“山水田园之境”。整个展览以何海霞29岁作品《临袁耀桃源图》作为起点。明代画家袁耀画出古代理想的世外桃源。桃花源来自一首诗,一个风景秀丽,与世隔离,和谐愉悦的山水社会。另一幅明代谢时臣的《蜀栈图》。处于天府之国的蜀地是自成一体封闭的山水,但古代当地人们在深山峻岭中艰辛建造栈道,发展跨地域的交流。这是中国文化“山水”精神的两个方面。

  第二个部分“蜕变现实之境”。主要有王南溟《拓印干旱》、王久良《垃圾围城》的影像,拍摄了围绕北京100公里圈中的垃圾处理场,记录了国际贸易里的“垃圾经济”。拍摄垃圾进口源地、运输过程、销售、进行分类处理的整个产业链。拍摄了处理垃圾的工人和他们的孩子在工作现场的恶劣环境,及造成的污染,值得我们深深反思。倪卫华《风景墙》,作品揭示失去土地的农民工、低层劳动者与他们亲手建造的现代城市家园建筑的背离的关系。高世强的纪录片《清浜》讲述的也是因城市化发展,海岛鱼村不断凋零消亡,原来的“桃花源”变成一个末日困境。杨泳梁的录像《极昼之夜》,寓意现代城市建筑发展的极致,累积成人工山水,看似辉煌,竟暗藏着末日将至。

  第三部分“未来山水之境”,是未来重塑桃花源建构,马岩松用他的建筑构画的手稿,用光的线条装置来呈现。陈伯冲、戴志康通过影像呈现他们推行山水城市项目的文化思考及发展理念。韩国艺术家李梅利的作品是同时播放50个城市和地区,用当地人的当地语言朗诵关于家园的诗篇,构成奔向未来的全人类大合诵。最后,邀请了全国各地的小朋友们,创作他们对未来山水社会的图景。

  我们在威尼斯的展览,得到了国家文化基金,上海市、区政府的资助,2016年度开启了重庆、西安、上海、北京的国内巡展。其中在上海的巡展,我们在第三部分“未来山水之境”又发展延伸成新的展览“民间传记”,表现艺术工作者和建筑师如何推动一个理想的未来家园的社会实践和创作。“民间传记”也分成三个板块:乡村文化复兴,城市乌托邦,艺术景观。艺术家渠岩用12年时间在太行山深处许村,努力推动乡村文化复兴,重新激活植入中华文化基因中的对土地自然的敬畏和宗族文化的认同感;“重构乌托邦”,邀请80后、90后年轻的建筑师对未来城市空间人们的生活,发展出了乌托邦的设计创作;艺术家杨千用手机软件记录每天在街道、公园等走路行成的山水图型路线,用综合媒体创作他走出的“山水”画。

  山水社会的主题远远没有结束,它关联当代国际社会迫切需要处理的环境恶化问题,是关乎全人类未来家园的重要议题。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