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批评 >

段炼:美国警察也募捐

2017-02-22 10:25:40 

  纽约《世界日报-周刊》专栏,2011年3月27日

  在美国的日常生活中,募捐算得上是一种骚扰,但这毕竟是行善之举,即使被骚扰,也不能生硬以对。于是,怎样回应募捐便成为人们经常面对的困惑。

  募捐者什么样的人都有,其中不乏江湖骗子。前几年纽约有位女士,化装成修女,在地铁站募捐,收入颇丰,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一位好事者大清早到曼哈顿某地铁站恭候,远远躲着,用长镜头照相机偷拍,想了解她的来龙去脉和所获善款的去向。好事者偷偷尾随拍照一整天,到了傍晚修女收工,只见她进公共卫生间换了一身常人装束,乘地铁回了布朗克斯的家中。原来此人不是修女,捐款均入私囊。电视台得好事者线报后,派记者追踪采访,却被假修女恶言相向。此事在纽约媒体曝光,竟成为轰动一时的地方新闻。

  对真正行善的募捐者,人们通常都慷慨解囊,只是有些募捐难辨真伪,例如电话募捐,因无相貌显示,不易判明真假。在美国居住,募捐电话太多,再加上销售电话,不胜其扰,引起人们反弹。为了解决这问题,大约在2003年前后,联邦政府推出了一个Do Not Call(请勿骚扰)的电话服务。人们只要往政府提供的电话号码打个电话,自己的号码就自动进入“请勿骚扰”的名单里。自此,若有募捐或推销电话打来,便是触犯联邦法律,会吃告票。

  此法几乎一夜之间就解决了这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但却又制造了另一个社会问题:电话推销公司倒闭,雇员失业,需要政府救济。世间之事,得之桑榆,失之东隅,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双赢。

  政府提供Do Not Call服务的那年,我住在麻州西部的一个小镇,镇上的人成天低头不见抬头见,虽不认识,但都知道是这镇上的。有天我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小镇警察局的警官,我吓了一跳,以为泊车吃罚单了。对方说:不是罚单,是募捐。我心想,我的电话号码可是在联邦政府的“请勿骚扰”名单上挂号了的,这警察怎么敢执法犯法。显然警察猜到了我的心思,便笑着说,我们这是给街坊打电话,大家都是熟人,需要加强警民互助。我问他:我能帮助您什么?对方答:小事一桩,给我们捐30块钱就行。

  我有点犯难,不知这警察是真是假,也不愿得罪当地警察,便问他怎样认捐。警察给了我一个账号,让我将钱存进去就行。这可更犯难了,我连那是谁的账户都不知道,怎能随便将钱存进去?作为缓兵之计,我问警察:我认了捐,能得到什么回报?警察说:我们会给您邮去一个印有**的sticker(车贴),您贴在车后面,就变成“警察的朋友”了,以后在公路上遇见巡警,会给您提供各种帮助。这听起来倒是不错,而且可以分辨真假,便回答说:那就请您先把**车贴邮给我,我会照着您信封上的地址邮去一张捐款支票。警察笑了起来,像是看穿了我的迟疑,便答应了我的要求。

  没想到,这捐款还真帮了我。

  我住的小镇与我任教的学校相距5英里,每周都有两三天得大清早就匆匆忙忙赶去上课。我性子急,开车快,在居民区也开快车,不料被人报了警,中了警察的埋伏。那天早上,我照例开车一溜烟冲出小镇,在一个拐角处,有辆警车躲在后院栅栏的花草丛中,一声警笛将我截停。警察笑咪咪地走过来,说我超速而且扰民,危害了邻里安全。这听起来像是重罪,我心里一沉,知道祸事临头了。

  我先表示道歉,然后说,我是警察的朋友,并示意他看我贴在车后的**车贴。警察说他早就看见了,所以不给我写罚单,只提醒我以后开车要小心,尤其是在街坊门前别开快了。这警察一直笑咪咪的,最后很和善地让我上班去吧。

  事后回想,警察的表情像是认识我,不知是不是那位给我打电话募捐的警察。此事给我教益不少,可称失之东隅,得之桑榆。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