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批评 >

段炼:《影像生态学》导读

2017-02-22 10:26:35 

  Andrew Ross  “The Ecology of Image” in Norman Bryson, Michael Ann Holly, and Keith Moxey, editors Visual Culture: Images and Interpretations, Middletown, CT: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1994.

  本文选自布莱逊、霍利、默克希等美国著名视觉文化研究者选编的论文集《视觉文化:图像与阐释》,1994年美国康州卫斯理杨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简介可参见《十八世纪末法国裸男绘画的风格与历史问题》导读。

  本文作者安德鲁-罗斯是英国学者,生于上世纪50年代,在英国名校接受教育,后任教于美国高校,曾在耶鲁大学讲授英国文学,现在是纽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社会与文化分析学科资深教授。罗斯的研究领域为劳工问题、城市发展、生态技术、视觉文化等,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也有所研究,近期主要著作有《若能抵达:往日的生活与劳工》(2009)、《坐快船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的教益》(2007)、《低工资高利润:关于劳工利益的环球诉求》(2004),早期著作主要有《技术文化》(1991)、《无处栖身:后现代主义的政见》(1988)和《现代主义的失败:美国诗歌的症状》(1986)等。

  本文属于视觉文化研究里的生态批评。在今日西方主要语言中,“生态学”一词源自一个半世纪前的德国动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rnst Haeckel),他用古希腊语中关于经济的词根oikos来指“居室”,并引申至居室外的生存环境,即“大自然里的家园”。在西方当代批评理论中,生态批评(ecocriticism)是最后起、最新近者之一,但将生态的理念应用于批评实践却早已有之,只不过过去未将其自觉地作为一家之说,仅是一种感性认识而已。在西方知识界,生态的理念先是进入文学,早在1962年美国女作家卡尔森(Rachel Carson)就写出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将技术文明与自然生态两相对举。随后,在20世纪后期的环保主义和绿色和平运动中,生态批评逐渐走向自觉,并建立和完善了一套理论与方法。在西方美术界,生态的理念也早已有之,尤其是在风景画以及对风景画的研究和批评中。甚至早在19世纪中期英国著名美术批评家罗斯金的著述里,就已初露了生态理念。但是,艺术界具有自觉意识的生态批评比文学界来得晚,在理论和方法两方面都受到文学批评的影响,几乎就是文学界生态批评的翻版。而且,最早在艺术界从事生态批评的并不是艺术批评家,而是社会学家和文化研究者。如果我们检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在西方国家出版的权威的艺术批评文集,例如美英加澳等英语国家出版的这类文集,我们看不到艺术界的生态批评。不过,到了21世纪头十年的后半期,西方艺术理论界的生态批评却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由于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术深受西方学术影响,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也不例外。所以,生态批评在国内学术界的发展情况与西方大致相仿,先出现于文学批评,然后被引进到艺术批评。在21世纪初,文学理论界开始大量翻译介绍西方生态批评的主要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未名译丛”已经开始出版这一专题的系列译著,名“生态批评名著译丛”,到2010年已至少出版了5部译著。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实践活动中,生态问题同样以环保主义的方式而早已有之,例如一些行为艺术家在西藏高原等地从事的艺术活动。与此相应,批评家们在关于这类活动的写作中,也涉及到生态问题,但那时尚未自觉地将生态批评当做一种新起的批评范式,而且既无相应的理论资源,也无相应的方法参照,结果感性成分较多。最近几年国内艺术批评界已对生态批评有了较自觉的意识,而且与西方学术界的情况一样,将生态问题看做是一种社会问题,并将其同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联系起来,从而使生态批评成为当代文化研究和视觉文化研究中的一种社会政治批评。

  大体说来,生态批评的理论要义有两点,一是指出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生存环境的破坏,例如温室效应、环境恶化、过度消耗等,而是人与自然的互动,例如环境保护、绿色工程、反对战争等。生态批评的方法主要是个视角问题,即从生态的角度看待艺术,而具体的批评操作,则与后现代以来的艺术批评大同小异,其法多借自其他学科,如经济学与社会学,涉及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现存方法,而关键之处在于怎样将这些方法论改造并借用到具体的生态批评实践中。不过,生态批评的自觉意识也有走向极端者,表现在于将生态问题过度政治化,有意将经济发展、技术开发、文明进步同回归自然、环境保护等问题对立起来,以矫枉过正的方式来引起社会关注。

  这里翻译的罗斯《影像生态学》一文,虽无矫枉过正之嫌,但显然将生态问题引向了社会政治,可以让我们看到视觉文化研究中生态批评的一些特点。首先,罗斯将新闻媒体和电影电视里的战争影像同美国在中东地区发起的海湾战争联系起来,也就是将视觉文化产品与国际政治、国家利益、经济问题相联系,在此种政治语境中进行学术探讨和艺术批评。这样,罗斯的生态批评便获得了作为批评前提的政治立论。其次,作为生态批评的理论依据,罗斯在本文中大量涉及了美国批评家桑塔格的《论摄影》,并对其图像理论中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倾向多有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将可用者用于自己的生态话题,将不可用者用作自己观点的反证。由此,罗斯的生态批评便具备了作为判断准则的理论基础。第三,罗斯的生态批评也从反战和政治问题走向经济问题,涉及不发达国家的社会贫困,从而使作为大众文化的影视作品在社会学上获得了现实意义。换言之,生态批评不是一种纯理论的学术批评,而是借学术来进行社会政治批评,于是,生态批评在广义上便有可能被归为艺术社会学的一部分。

  关于本文关键词和题目的翻译,image通常译作“图像”,但因本文所论之图像多为影视作品里的活动图像,而非绘画中的静止图像,故译作“影像生态学”,请读者明鉴。

  2011年4月,蒙特利尔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