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批评 >

白谦慎与诸多民国后人的渊源记录

2017-02-23 10:33:17 

  赴美29年后,白谦慎回国了。6月29日,他正式入职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

  在全球艺术史领域,白谦慎是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艺术史学者之一。由哈佛大学出版的《傅山的世界》早已获得中西学界的高度评价。目前,他正在研究晚清名宦吴大澂,通过这一个案研究,他试图还原晚清士大夫群体的业余文化生活。

  1986年10月,白谦慎离开北京大学研究生院,踏上了前往罗格斯大学攻读比较政治博士学位之路。4年后,他转学至耶鲁大学攻读艺术史,师从国际著名艺术史学者班宗华教授,1996年获博士学位。短暂地任职西密歇根大学后,他转至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在那里执教18年。

  20多年来,因由浓厚的故乡情结,他与国内的老师和同道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1988年冬,在国内和港台书法界具有广泛影响的沧浪书社成立。白谦慎便是发起会员之一。

  在他留学期间,国内和海外的艺术交流还很少,他不断撰文,向国内介绍美国华人书画社团和人物,其中就包括张充和、王方宇、傅申等。台湾刚刚解严,他也通过台湾留美学生把大陆出版的书法杂志带到台湾,并利用罗格斯大学东亚图书馆的资料,向大陆介绍台湾的书法家。1989年,他在美国促成了沧浪书社赴台展览,这是大陆书法社团最早在台湾的书法篆刻展览,得到了台湾同道的普遍好评。1990年,他和友人在罗格斯大学举办了第一个当代中国书法篆刻展。

  人生走过了一个甲子,白谦慎告诉澎湃新闻,回国本是计划中的安排,“早就和朋友说退休了要回中国,那是故土啊。”

  两年前,浙江大学的友人诚邀加盟,他谢绝了。前年冬,南方某大学邀他出任艺术学院院长,思考再三,不喜欢处理人事关系的他放弃了这个机会。2014年夏天,浙江大学再次发出邀请,他被浙大的诚意所感动,于是说服了同样在美国大学任教的太太,落叶归根。

  本以为终结了在美中两地奔波、左支右绌的局面,刚归国的白谦慎却发觉邀约接踵而至。这不,7月8日一早,他又接到了上海老邻居陈丹燕的来电,转达朋友邀他做讲座的信息。“中国是人情社会,应酬多。我总是能推就推,不过老朋友出面,就不便推辞了。”他笑着说。

  因缘际会,与诸多民国后人颇具渊源

  陈丹燕是白谦慎少年时的邻居。白谦慎在沪上研习书法时,正值文革后期。在革命的年代却有机会接近传统文化,使陈丹燕甚是好奇。30多年后,当陈丹燕带着女儿到波士顿选择大学时,问起早年学书法的事,白谦慎告诉她,自己的5位老师中有4位来自民国世家,分别是出身常熟望族的萧铁、孙中山外孙王弘之、西泠印社创社会员金承诰之子金元章、章炳麟侄孙、申报主笔章保世之子章汝奭。

  而到了美国,又由于书法的“牵线”,白谦慎在“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张充和与八大山人的权威王方宇的推荐下进入耶鲁大学艺术史系。上学期间,他在老师班宗华教授的带领下,到海内外首屈一指的收藏大家王季迁家中观画,并经常拜访翁同龢的五世孙翁万戈先生以及清政府驻英大使刘瑞芬的后人刘先女士。

  经过风霜战乱,看过国运起落,近距离的点滴相处中,白谦慎切身感受到这些前辈的气度非凡和处变不惊。

  他说,老人们沿袭了中国古代菁英文化的传统:书画是最主要的艺术爱好。“我能跟这些前辈聊天,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契合。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民国文人在艺术生活上其实和晚清是衔接起来的。这些前辈正逐渐凋零,他们的价值已无法替代。”

  “书法改变了我的一生。”写得一手典雅小楷的白谦慎没想到,对笔墨的热爱不仅为他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打开了一条通道,而且,书法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为他带来成为诸位前辈的学生或忘年交的可贵机缘。漫步在7月的浙大校园,濛濛细雨中,白谦慎将自己与这些民国前辈的交往回忆娓娓道来。

  与王弘之:相识六年,道破“我的外公是孙中山”

  “文革”后期的1973年,在革命年代的白谦慎恰恰受到了“旧文化”书法的启蒙。调皮爱玩的少年一下收住放心,专注于一个古老却又洋溢着现代生命力的艺术。

  中学毕业后,白谦慎并没有直接去工作,而是上了中专,在上海财贸学校金融班学习。学校里有写字的风气,语文老师王弘之对他的影响格外大。在传统文化学习不受鼓励的年岁里,对于愿意写字的年轻人,长者总是格外关爱。

  王弘之家在上海延安路陕西路交界处的明德里——临街的石库门。离白谦慎家骑自行车只需10分钟,所以他常去向老师请教。老师家中的布置和寻常人家并无二致。这里成了学校之外的第二课堂。“老师对我很好,平常聊天,给我讲很多民国的故事和历史。”

  拿来回家练的字,老师就评点一下:“点画弱了一点”、“结构不够自然”、“这个有点俗”……在老师的点拨下,白谦慎慢慢领悟了雅俗的分别。

  原先,白谦慎只知道王弘之的父亲是王伯秋,同盟会早期会员,毕业于哈佛大学,曾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中专毕业后,白谦慎分配到中国人民银行静安区办事处工作,依然常去老师家。几年后,文革结束,部分抄家物品归还,所以“能看到‘文革’受冲击后,老师家里留下的一些东西。”

  王弘之有时会向学生提起父亲。从老师口中白谦慎得知,因为父亲和叔叔王仲钧的原因,王弘之少年时跟书法名家曾农髯、符铸都有过交往。王伯秋过生日,徐悲鸿会作画祝寿;每年的大年初一,王仲钧的好友梅兰芳都会到王家拜年。但是,王老师从来没有提起过他的母亲是谁。

  1979年暑假,已在北京大学国政系读书的白谦慎回上海探亲,当他去看望王老师时,老师告诉他,母亲去世了,而他的母亲就是孙中山的次女孙婉。因为孙中山的反对,王伯秋和孙婉被迫离异,王老师在童年就再也没有见到母亲。就在这一年王老师办好赴港证准备和分别50多年的母亲在香港相聚时,过于激动的老母亲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了。王弘之告诉白谦慎这一悲剧时,他们的师生关系已有6年。

  2006年,王弘之在一次医疗事故中不幸逝世。此后,白谦慎回国探亲做研究,总是抽空去看望师母李云霞。2012年,师母离世,王老师的大儿子王志雄在那年致白谦慎的电子信中写道:“尽管父母亲都已仙逝了,你还是如我兄弟,到上海不要忘了到我家坐坐。”次年暑假回上海,白谦慎专门到福寿园公墓,在老师和师母的墓前献花。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