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收藏 >

张萱《捣练图》暗藏的两道玄机 你都了解吗?

2017-10-24 08:51:17 网络
副标题#e#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假如你有幸穿越回了唐代,那么每到天气转寒,秋风乍起的时候,就一定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妇女们纷纷挽起衣袖,手执木杵,身披月光,两两相对地在捣衣……

  你也许要问:这捣衣究竟是什么活计啊?

  你在南方可能会看见妇女在河边洗衣,将衣服放在石头上,用木棒捶打,这可不是捣衣。原来,“捣衣”又称“捣练”,是古代制作衣服的一道重要工序。

  “练”是一种生的丝织品,刚织成的时候质地坚硬,必须经过煮沸、漂白,再把它放在砧石上,用杵棒捶击,才能变得柔软,方便缝制。

  这么说可能太抽象了,咱们不妨来看看唐代宫廷画家张萱绘制的《捣练图》就一目了然了。这件生动细致、韵味无穷仕女画,画中的人物细节、位置经营均暗藏着一些有趣的安排,细细品鉴,个中奥妙更值得玩味。

  天水画院摹写的张萱仕女

  现藏于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的《捣练图》(绢本,设色),传为宋徽宗领导下的天水画院摹中唐张萱所作。据宋《太平广记》卷二百十三引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称:“张萱,京兆人(今陕西西安),尝画贵公子、鞍马、屏帷、宫苑、仕女等,名冠于时……其画仕女,周昉之(难)伦也。”公元1120年编成的《宣和画谱》载有四十七卷张萱的作品,其中三十多卷都是描绘仕女的。《捣练图》正是这样一幅描绘唐代宫廷女性捣练劳作场景的手卷式工笔画。

  《捣练图》绢本,设色,37cm×145.3cm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

  此卷画原本没有款识,北宋灭亡后进入金朝宫廷,金章宗完颜璟用“瘦金体”题“天水摹张萱捣练图”,上下两边四个角都有金章宗的收藏印,保存完整。后有元末书法家张绅题诗“乃知蟆母之姿,亦有效其颦者”,清初为着名学者高士奇所藏(卷首书“高江邨清吟堂秘藏”所示)。1912年5月,时任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东方部部长的冈仓天心从北京一位满清贵族手上购得,同年8月入藏波士顿美术馆。

  捣练,亦即捣素、捣衣,古代妇女协力的日常农织劳作,由夏入秋这一特定时节的生产习惯。具体地说,布料上浆捶捣,称“捣练”;成衣上浆捶捣,称“捣衣”。“练”是一种较为精细的丝帛原料,生衣,是指没有经过浆、捣的织物所制之衣;熟衣的衣料则由经过浆、捣等更精细的过程加工的衣料制成,更适合穿着。

  图中女子端庄丰腴,发髻高耸,面有花钿,神情从容,身姿优美,着半露胸式衫裙装,短襦长裙,肩搭披帛。线条匀细、畅达遒劲、饱满而有张力,衣纹变化丰富、图案精致,衣裙薄如蝉翼、轻盈飘逸。色彩浑融调和、富丽典雅、交相辉映,且没有一块颜色雷同。画面疏密得当、张弛有度、节奏感强,头饰、披帛、上衣刻画精细,与长裙和白练之“疏”形成对比;全卷以S形大开大合整体布势,三组人物有站有坐、高低错落,局部构图各有不同,从右至左分别为圆形、三角、十字交叉形,动静结合、精确巧妙、一气呵成。

  《捣练图》最令人叹服之处,是细节的构思与刻画。通常把这幅长约一米五的手卷上的十二个人物分为三个场景,第一组4人捣练的场景中,2位手持木杵微微用力,2位放下木杵歇息片刻,从右至左第4位红衫蓝裙女子轻轻倚靠着木杵,用手挽起一侧衣袖,生动写实。石槽中白练两端扎紧,为了防止边缘的丝口遭捣击而断裂。

《捣练图》局部

  四位捣练仕女姿态、妆容、服饰各异、动静结合,妙趣横生。

  第二组2人对坐,一人低坐于地毯上理线,一人高坐于凳子上缝纫,图中虽看不见细线,但从身姿手势足以判断线的走向。

《捣练图》局部

  理线仕女的刻画细致入微,以专注的神态、手姿让观者感受到其中若有若无的丝线。

  第三组3人扯练1人熨烫,扯练者因向后用力而后倾,熨烫者一手扶练一手持木柄金属勺状“熨斗”,勺中是烧红的木炭,将捣练时因捆扎而产生的褶皱细细熨平。木炭来自第2组人物与第3组人物中间的炭火盆,火盆花纹精美,且三层皆有不同,两侧有提手,配有用来加炭的带链绳的火筷子,最下面一层是空的,用来通风助燃。

《捣练图》局部

  蹲下煽火的女孩,与第3组下方侧身弯腰的孩童,是劳作场景中最有情趣的设计:一个手拿扇子扇风,同时因盆里的木炭烧得太热而觉不适扭过脸去,且以袖遮面,分外传神;另一个在白练之下淘气地窜来窜去,饶有兴趣地四下张望,以嬉戏玩耍之态打破聚精会神的单调气氛,使画境活泼而具抒情意味。

张萱《捣练图》暗藏的两道玄机 你都了解吗? 

《捣练图》局部

  生火女孩手持的团扇,其画面充满文人画的趣味,与主体鲜明艳丽的色调形成对比。

张萱《捣练图》暗藏的两道玄机 你都了解吗?  

《捣练图》局部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