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收藏 >

西泠印社2017秋拍将推出吴大羽《瓶花》:天地为画框 点染心胸

2017-12-26 10:21:49 网络

  2017西泠秋拍 吴大羽(1903~1988) 瓶花

  布面 油画 五十年代作

  出版:1.《吴大羽1903~1988》P28,大未来画廊艺术有限公司,1996年。

  2.《吴大羽师生展》,大未来艺术有限公司,1996年。

  3.《中国油画开拓大师——吴大羽画展》P83,国立历史博物馆,2001年。

  4.《吴大羽》P49,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5.《吴大羽》P33,大未来画廊艺术有限公司,2006年。

  6.《海派百年代表画家系列作品集——吴大羽》P26,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年。

  7.《吴大羽作品集》P133,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

  刊载:8.《联合报》1996年1月10日刊,《赵无极感念恩师,欣赏吴大羽画作》文,并刊登展览现场赵无极与本拍品合影。

  展览:9.“吴大羽师生展”,大未来画廊,台北,1996年1月。

  10.“吴大羽画展”,国立历史博物馆,台北,2001年3月。

  说明:本拍品为已知市场仅见吴大羽创作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绘画作品,实属中国抽象艺术之原点、五四以来美学精神转型之奠基、具有启示性的先锋创作。

  “美在天上,如有云朵,落人心目,一经剪裁,着根成艺。”吴大羽曾如此总结艺术之缘起缘落。时光荏苒近一世纪,一度蒙尘的云朵终于再次舒卷出优美的姿态。随着吴大羽市场的不断增温,突破千万级作品越来越多,人们终与这位艺术的卫道者隔着时光的棱镜依稀相见。

赵无极在“吴大羽师生展”中与本拍品合影

  诚实的说,吴大羽是个不大好写的艺术家。因对其研究虽尚十分不足,却已大有千篇一律,套路统一之势。比如所有宣传文章都津津乐道的“中西交汇”的问题,劲头十足的像捡红豆绿豆那样分析哪些是东方的,哪些是西方。更有甚至,套庄子,康德,毕加索,德库宁的都有。全然无视吴大羽不止一次的说过“我画我自己”,“人类的艺术都是相同的,用不到分中西。艺术是一种语言,只有时代之别,没有地区之分。”的主张(1983年3月5日,陈创洛吴大羽访谈记录)而对其文字资料也往往阐释过度,错失初衷。如那段常被引用,写给吴冠中的话:“示露到人眼目的,只能限于隐晦的势象之美,冰清玉洁,含着不具形式的重感,比如建筑的体势而抽象之,又像乐曲传影到眼前,荡漾着无音响的韵致,类乎舞蹈美的留其姿动于静止,似佳句而不予其文字。” 已被赋予过不知多少高深玄幻的解释。于是,这篇文章,我仅想以最平实的姿态回归吴先生的艺术走向,回归能现吴先生风格阶段蜕变的作品,毕竟,只有它们才是吴先生艺术风格鲜活的肉身。

“大师的大师”——吴大羽  杭州国立艺专教师证

  吴大羽一生有几个反复创作的主题,静物《瓶花》可算其一。在对这个主题的反复呈现中,一条能较完整的体现吴先生绘画风格演变的线索隐约可见。因其三四十年的作品散失严重,五十年代作品成为吴大羽风格走势蜕变的重要见证。在艺专任教时,吴大羽曾教导学生:“作画首先要诚恳,不要卖弄小聪明。”(1983年2月6日,陈创洛吴大羽访谈记录))1950年代创作的《瓶花》就保留了这样的诚恳。这是一张承上启下的作品,以其为基点,可大致照见吴大羽从整体风格,造型手段,色彩,构图四个方面的艺术发展轨迹。

吴大羽风格之流变

  首先,我们来说整体风格。与30年代作品,如1929年《裸体》,相比,吴大羽显然从追求块面感的塞尚式解析风格,走向了以堆砌色彩层次来营造视觉质感的表现风格。

  这个变化伴随着吴大羽对画面肌底处理方法的改变,见证了其创作兴趣点从结构探索到情感表现,从理性向感性,从解构的冷静至色彩表达的关键时刻。这为吴大羽后期进一步水墨化的自由画面创造了可能。对比稍晚的《无题57》,我们可以看到清艳的活泼抽芽于曾经沈厚的富丽;肆意的纵情生于坚实的结构基础,不曾消失的是画家对感官质感的不懈追求。

  第二,造型手段。在五十年代的《瓶花》中,吴大羽已经显示出对笔触表现力的认知。不同笔触或力整排列,或迭盖涂抹,混沌着写实与抽象的边界。这是吴大羽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突破之一。

  在这个突破下,吴大羽的抽象意识进一步觉醒,点,条,线,面不再只是绘画的语言,还是歌唱的音符:排组,交织,疏密,如不同音阶和弦,在缓急轻重间舞出音乐的节奏。而音乐性正是抽象艺术的魂魄。

  第三,构图。如果说吴大羽30年代作品仍以平衡均匀的几何构图为主,进入50年代后,他的画面空间不断收紧,呈现明显集聚化的倾向。宛如连续拉近的镜头,现实形象随着不断聚焦摆脱了透视,明暗中轮廓不断消解,空间彼此交融,化为朦胧的光影形态。溯此线索顺流而下,终于渐生出《花韵9》这般轻盈流动的景象。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任《花韵9》如何幽然灵动,其构图仍似曾相识,若直接裁取自50年代的《瓶花》的局部。由此可见,吴先生的抽象探索如植物生长,根脉清晰,绝非一蹴而就,偶然得成。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