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学术 >

成都的灰很大 李俊拍摄的灰尘

2017-02-03 08:37:53 

成都的灰很大 李俊拍摄的灰尘
   药丸、木菜板、耳机、啤酒瓶、锅铲、花瓶、胶片、衣架、牙膏、剪刀……李俊选的都是身边最常见的生活物品,他要做的只是让尘埃落下,让物件被尘埃吞没。 (李俊/图)

  许久未用的椅子紧贴着黄色的餐桌,桌上落满的灰尘勾勒出一双筷子和一只盘子的轮廓。厨房里同样落满灰尘的木板上,空空如也,却留有一把菜刀的痕迹……

  这是成都摄影师李俊的系列摄影作品《无常时》。继获得第三届新星星艺术节年度新人奖后,李俊不久前又以这组作品在504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获得2013年三影堂新摄影大奖。

  1977年出生的李俊,一直生活在成都,目前是一所艺术院校的摄影教师。2008年的一天,李俊从北京出差回家,偶尔发现了灰尘形成的印痕,于是拍下了这个系列的第一张照片——厨房里的菜刀。此后,李俊有计划地在自家拍摄这组表现尘埃的作品。

  李俊深受意大利画家乔治·莫兰迪的影响,物品摆放的位置都在规定的尺度和范围之内,保持距离的平视视角加深了虚无空间的孤寂感。尘埃勾勒出的物体轮廓,有些清晰可见,有些则颇为抽象,需要费些思量才能知道那是什么。

  尽管成都的灰尘很大,但李俊依然要花时间“养灰尘”。每一批照片都有漫长的等待过程,等灰尘积累到半年乃至一年以后才能拍摄,每年最多拍十张。这组作品花了四年时间。这四年对李俊的生活影响很大,为了“保护”灰尘,确保作品顺利完成,他每年只做一次清洁,也不能让朋友到家里来:“任何人都不能来,除了卧室没有(‘养’作品),家里到处都有。好在我还是单身,不然根本不可能完成。”

  物件移走,留下或深或浅的印痕,看得见的灰尘把看不见的时间凝固在了相纸上。李俊用灰尘定义了消逝的时间,去想象已经消失的世界,用摄影和行为表达了存在与缺席、哀伤和遗忘的微妙感受。

  四年后的某一天,李俊发现已无物可拍,他抹去了室内的一切痕迹后,搬家离开:“整个过程也像一个行为,摄影只是记录这个结果而已。以后不会再拍,因为这个系列已经拍完了,已经很明确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尽管是和灰尘打交道,但《无常时》却表现得极其克制,画面简洁、色彩淡雅、光影柔和。这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这一组作品中蕴含的哲学思考。在《无常时》的自序中,李俊这样写到:“所有的这些呈现皆来自于孤独,来自于我内心,但不仅仅源于个人的伤感,还有些更为宏大和背景深处的部分来自历史——主要是中国历史。近来的阅读和现实使我觉得:我们的历史不仅孤独,而且宿命,绝无逃脱的可能。看着这些东西,它们实在是一无用处,除了能卖钱。我常常觉得,我们永远在等待一次震撼,不是在现实中,现实只剩下生活,而是在别人的言说里,通过其他人的‘口’来提醒我们,当下的现实是多么的惊奇和无所适从。”

  李俊曾把一张自拍的、准备以后用作遗像的照片装了镜框靠墙立在桌上,很长时间以后挪开,桌面上留下一长条痕迹。李俊为这幅作品取的标题是《留给自己的遗像》,他要做的是正视死亡和生命的过程:“我是很悲观的一个人,这些照片虽然看上去很干净、很漂亮、很东方,但其中有很沉重的东西,我只是想用一种轻的形式表现重的内容,不想太使劲、太用力。”

  一个拉小提琴的朋友看了《无常时》之后感觉很压抑,很痛,表示看不下去,不再看了。这是李俊朋友中惟一一个看了之后有如此反应的人。

  2008年汶川地震后,曾有人建议李俊去灾区拍摄,作品的力量感会更强。李俊没有采纳:“这恰恰会削弱自己的作品,人们会认为这只是一个具体事件。我想表达的是普遍的人性。”

  杜尚有过名为“尘埃培养计划”的作品,画家张恩利的“空间绘画”也以灰尘勾勒出家具用品的痕迹。但李俊更沉静、更含蓄,他用属于自己的语言去诠释他理解的生命世界:“我在拍生和死。生何其疲倦,死又何其深沉。”

成都的灰很大 李俊拍摄的灰尘
(李俊/ 图)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