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学术 >

金然:中国心印

2017-02-09 10:53:46 

  1976年九月九日下午,武汉长江大桥上。八岁的陈曦看到大人们开始哭泣,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她刚刚开始记事,这一幕就这样深深印在心上。近年老同学聚会渐多而频起来,那一刻我们在哪,和谁,干什么,也几次被我们聊起。我曾多次建议文艺圈外的同龄人看安东尼奥尼的《中国》,说看了一定会起激活些老东西。这次接手写了四画室同学的文章,对我来说很美好。对我来说,美院的四年,彻底改变了我的一生,与我同感者,不止美院同学,还有不少八十年代的大小学生们。八十年代和那时的大学生涯,在我们身上,留下单纯炽热的终生印记。我们不少人是从小被大哥们带大的,大哥们教我们的东西,似乎比长辈多。所以至今我们和大哥亲,对长辈畏。在中国文艺界,七八级等大哥对其后小弟们的良好作用,人所共知。改变我的美院大哥们,有老师有同学,主要是同级的韩中人和张方白。在那时的美院,各年级中,大应届生五岁以上、工作过多年的大哥不少。这些大哥手把手教我们的东西,使我们受用终生。自从成了他俩的小跟班,我就成了四画室的编外人员。所以在美院中,我对四画室感情最亲,也比较了解。葛鹏仁老师“尽一切可能为你们提供最好的条件”的悉心关爱,使四画室的同学心气高昂,状态持久,胆子也最大,自由的探索多而广。四画室的加课多,小会多,小会上涉及的不仅是教学,也有国家大势,这些在当时的美院相当突出。仅以张方白为例,在玩命画画,书不离手的同时,入校不久,由一次贴纸条的小行为开始,接着发展为全年级同学参与的“红色五〇”,然后是“五月雪”。这般综合艺术水准的成熟之快,在四画室同学中,其实很常见,他只是发扬了孟禄丁等学长的传统而已。能够在校时或毕业后不久,就赢得艺术界的瞩目,形成了四画室现象,这对四画室的同学而言,很平常。能有这次机会写王玉平,张永旭和陈曦,让我美好的,不只是编外人员的快乐。

  在校时对王玉平最深的印象,是在中国美术馆,面对他的作品。那时年少狂傲,能入我们眼的中国的画家作品,开始少之又少。对他我主要是远观,感觉其人严肃或随和。心思细腻,心底柔软。这些性情在他以前的作品中时隐时现,现在则隐现一体,隐就是现,现就是隐。肃正之气是他的领袖或脊梁,通常隐于他随和的老好人外表之下,只是偶尔露峥嵘,显为一股狠劲。他总是苦闷着狠自己,化这苦闷为力量。

  1988年和申玲以在校生身份在中国美术馆做平生第一次个展,是他第一次公示他的狠劲,结果很成功。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给老师同学们深刻印象,获得的是大家们一致的表扬。这对贤伉俪纵横江湖的故事就这么开始。

  至93年美术馆二次展览,他们算是攻成名就。被公认为新生代画家中的佼佼者,表现主义在中国的突出代表。关于表现主义中国化 、个人化的发展,易英先生有透彻的阐述。对王玉平而言,使他功成名就的,不是他的学院功夫,而是他的肃正之气。他的表现是其肃正之气的沉着生发,不是狂躁嚎叫后的烟消云散,是理想和热爱的交集,因而能不断充实和深厚。这肃正之气,应源于幼时熟背“严肃活泼”“高尚纯洁脱离了低级趣味”这些伟大语录,文革开始、 文革结束的乾坤颠倒,激扬青春于八十年代的盛大。当然泼皮玩世和政治波普等也同出于这个背景。老王们幼时到成人当然没像样的教育,但其中不少人集成了长辈和时代的一往情深,并终身不渝。关于他这代人的特色,读者可参考李皖等学者关于六十年代人的研究。他们的研究在我看来,就是六十年代人的文人气,根红苗正。

  尽管功成名就,王玉平自知其画与其心气,与他钟情的中西传统的距离。这心手不相应之相,在其九八年之前的作品中较多隐现。这问题到98年前后,他的《鱼》和静物系列的出现得到了较大改观。这些作品主要是鱼系列,让人们见到了全新的玉玉平。与其前作品相比,鱼的话语更简洁、 硬朗、 朴实,力度更足,意韵更加隽永丰富。大有他推崇的一些梁遇春等传统文人小品的味道,清新而别致。他自个大约为此挺高兴,得意地把鱼画了一些年,很有罢不了手的意思。由这些作品,他渐入古人所说简淡之境。这可是中国艺术家千古大梦,绝恋 、苦恋,自然为古今江湖之士所热衷。所以通常在许多时候,大伙简淡的真伪不分,高下难辨。他以自己长期严肃的修炼,入得简淡,倒是颇为自然,其中辛苦,不为他人知。其画历历,颇为大家喜欢。在当下画坛,步入简淡之境,并非是他一人的个案。诸如尚杨 、毛岱宗 、张方白、 毛焰等不同辈人在九十年代一同开始了简淡之旅。在这条大路上下求索,日渐自由,日现大气象。油画的中华大气,因这批优秀画家的成熟,也愈趋实在。

  05年至今,他的系列肖像更上一层楼。还是暖色调,不似鱼系列的浓重紧密,倒像是水彩效果,更淡雅空灵,背景也是极淡,接近白纸的感觉,形象也从鱼的枯涩 、瘦硬变为通透轻盈。出手比鱼系列更松放随意,却更稳 、准、 狠,笔笔直达要害。相由心生,这样语言的变化,是他内在更加柔软的结果。由松放更加柔软,柔软更见温润,更见光明,光明而生悲悯。这温情 、悲悯在他所画一景一物中饱满四溢,直入我们内心。这感觉突出体现于那些夫妻肖像如《70后》《包办婚姻》《老枞水仙》中,这些他从未画出过的眼神 、姿态 、情境,呈现的是他前所未有的深情,让我们铭记于心。当下能这样让我们记住的形象太少太少。

  最近申玲这样描述道:“玉平近来喜欢画北京的胡同,我和他打车到鼓楼大街,他就在街边支摊开画。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他旁若无人,我站在边上还真不自在,独自开溜,找个胡同穿来拐去。”这是他从未做过的行为艺术,回到多年未回去小时的环境,回到他的童真,像儿时一样,只是肆无忌惮的画,旁若无人地快乐。在作家阿城眼中,王玉平是现在中国油画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他认为,民族化是到王玉平这里才开花结果的,之前几位大家都曾有过尝试,但是王玉平的画强烈到跟中国文人画直接有关系了。

  看多年不见张永旭的画,哈哈大笑,这家伙,还是老样子!继续看,继续笑。他是最幸运的,只有四画室,才能让他的画风至今不变。

  早在1981年,他的画主要是风景,就已经展现了今日的特质。他的人物晚熟一些。从题材角度说,至今他风景画较多,人物较少。他不少风景中都有小小的人。他画的大些的人物或者纯肖像,给我的感觉总是“小”的。我想这样说,他最重要的主题可以叫做“小人儿”,所有的作品基本上只画这个主题。这几乎可以说是他唯一的主题。“小人儿”的意思其实是我们常见的“人的宿命”。不用这词不是因为常见,而是他太喜欢画而且画的独到。“小人”是人类最古老的符号之一,在当代绘画中,美国的哈林和德国的彭克都以此著名。这也是吕胜中先生最拿手的。他的小人和以上三位比也张氏味道十足。“小人儿”的意蕴下文再探讨。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