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学术 >

诗意的栖居——宿利群的水墨艺术

2017-02-11 10:15:52 

诗意的栖居——宿利群的水墨艺术

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宿利群油画作品展”艺术家宿利群在展览现场

  1985年,宿利群创作的《夜》参加了“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那一年,“新潮美术”刚开始,各种现代思潮纷纷的涌现,而民间的前卫艺术运动则不断的掀起波澜。和当时追求现代艺术的年轻艺术家一样,宿利群对来自西方的现代艺术抱以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硬边抽象”情有独钟。虽然对“形式——结构”这一脉络的抽象体系仍缺乏深入的了解,或许在接受时还存在“误读”的成分,但艺术家很快就投入到抽象绘画的探索中。1989年,经邵大箴先生推荐,由《美术》杂志主办的“宿利群油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这无疑是对艺术家工作的最好的肯定。同年,《1989》、《无题》参加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现代艺术大展”。尽管在“新潮”期间,抽象艺术总体上处于边缘,但在中国现代艺术寻求变革的过程中,其意义却是无法取代的。当时,抽象艺术大体呈现出三种倾向,主导性的是表现性抽象,另一种是媒介抽象,在“硬边抽象”这一线索中,宿利群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但是,在经历了1989年的政治风波与1992年的社会转型以后,中国当代艺术彻底改变了前进的方向,在没有完成现代主义任务的情况下就草草退场。或许是受到了外部艺术环境影响的缘故,遗憾的是,宿利群并没有将抽象艺术的探索继续向前推进。这一阶段,宿利群逐渐将自己的创作转到水墨领域,其作品还参加了1990年在中国画研究院举办的现代水墨展。实际上,早在80年代初,艺术家就与水墨结缘,但早期的作品大部分仍限囿于传统的语汇表达,并没有推进到现代阶段。

  与油画领域作简单的比较,现代水墨的起步明显要滞后一些。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水墨掀起的第一波浪潮出现在80年代中后期。现代水墨肇始于传统水墨内在的改变,同时也受到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在现代水墨的阵营中,激进派几乎是反传统的。他们认为,传统水墨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风格单一,语言乏味,更重要的是无法反映当代人的精神感受。因此,反传统的主要方式是,不但要摒弃水墨自身的语言体系,而且仅仅将其作为一种媒介,将观念的表达放在首位。与激进派相比,当时居于主导性的现代水墨思潮是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成果,将其嫁接到水墨领域,推动其向前发展。所以,在80年代中后期,出现得最多的仍然是表现性水墨和抽象性水墨。与这两种倾向都有不同,80年代后期涌现出了“新文人画”。这个脉络的艺术家既希望与传统水墨有某种内在联系,也希望对当下的生活有所反映。但是,“新文人画”并没有实现既定的目标,原因在于,不仅无法达到传统水墨的审美境界,相反,那些无聊、虚无,甚至充满情色意味的作品,使艺术家沉迷于肤浅的笔墨游戏之中,也导致作品的审美趣味流于庸俗。

  从宿利群90年代初的水墨创作来看,他的路子比较平稳,这或许与他温和的性格有关。面对现代水墨的三种倾向,宿利群希望能沿着第二条道路发展下去,这在2006年以来所创作的水墨作品中可见一斑。这批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有效地接受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重视表现性,突出画面的构成意识。塞尚之后,西方现代艺术开启了形式——结构的艺术谱系,最终在蒙德里安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色域绘画”中达到高峰。尽管宿利群的水墨创作并没有发展到纯粹的结构抽象,但艺术家仍希望透过表象的现实,提炼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同时,在西方现代构成艺术的影响下,让作品的形式表达能更好的契合当代人的视觉习惯。其次,艺术家在重视传统水墨的墨色表现性的时候,有效地借鉴了印象派的色彩处理方法。在中国的绘画传统中,古人曾追求“墨分五色”。宿利群作品中的墨色表现是十分丰富的,有时温润华滋,有时苍茫浑厚。当然,墨色的表现与水分的控制,以及用笔的变化有直接的联系,或聚或散、或紧或松、或点或染、或重叠厚积或轻扫而过,由此,在充分发挥墨色自身表现力的同时,用笔也能很好地反映艺术家创作时的情绪。将墨色与印象派绘画的色彩观念予以结合,使得画面的视觉效果更有张力。从这个角度讲,宿利群的大部分作品都可以被看作是彩墨画。就近年的创作来说,不管在题材上、形式上有多大变化,宿利群的水墨艺术始终醉心于东方化的水墨意味,推崇意象化的表达。“意象”实质是“意”与“象”的结合。魏晋以降,在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中,就出现了应物、游心、明道、畅神、逸格等命题和范畴,到宋元时期就已发展成为一个极其完整的意象表现的水墨语系。简单地说,“意”与“象”的结合,最终让中国传统绘画形成了自身的方法论与审美体系,即以“感物”为起点,以“游心”为过程,以“悟道”为审美的最高境界。在宿利群看来,艺术领域中对意象化审美境界的追求,其实对应的则是现实生活中渴望一种诗意化的存在。这多少有点类似于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的栖居”。

  如果从艺术创作内在观念衍生的角度讲,宿利群的绘画与原中央工艺美院的绘画传统仍然是密切维系的。早在1979年,吴冠中先生就提出了“艺术需要追求形式美”,这个观点在当时的美术界曾产生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因为,追求“形式美”不仅是对艺术政治化的反拨,而且捍卫了艺术本体自身的价值。在老一辈的艺术家中,张仃、吴冠中等先生的创作对宿利群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也是潜移默化的。当然,如果进一步追溯,这种绘画传统的形成还离不开30年代林风眠先生的贡献。当时,林先生主张“融合中西”,就是希望将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表达、修辞方法与传统的国画有机的融汇,为水墨艺术寻找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就宿利群近期的作品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意象表现。诚如前文所言,这种“意象”的表达既有克莱夫·贝尔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又力图将墨色的表现与印象派绘画的色彩观念予以结合。而这种方法多少与老中央工艺美院的绘画传统有着联系。第二类作品是写生之作。多数时候,它们都像是小品,但这些作品却让艺术家保持着对大自然敏锐的观察能力,而且也是自己生活经历的一种记录。第三类作品介于意象表现与抽象之间,但更偏向于抽象。和西方现代绘画中的“热抽象”与“冷抽象”都有不同,宿利群的抽象得益于对墨点的利用。由点接面,进而让墨点构成一种潜在的“色域”。如果细致地看,这些墨点实质也是一些笔触,只不过,它们不具有叙事性。这种修辞方法看上去简单,但实质负载着艺术家内在的情感体验,而这种倾向于极简化的形式,反而让画面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视觉结构。当然,进入抽象水墨的实验既源于对意象表现水墨的推进,更来自于艺术家需要从个人内在的创作脉络上与90年代初那批“硬边抽象”发生联系。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