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学术 >

秦岫:真正的绘画触及一种缺席

2017-02-18 08:51:38 

秦岫:真正的绘画触及一种缺席

彭本浩作品

  残荷,藕骨,苇火,芦鸣。

  曲水流觞,河岸游离。

  五味翻腾,心灵涤荡。

  湖北历来有着千湖之省的美称,那里也是艺术家彭本浩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水乡的风土、景物、人情,经由他的手中之笔,被透透实实的描绘了一番。作品中处处流淌出汩汩对故土无比真挚的感情。在彭本浩的创作笔记中,记录着这样的话语,“我用画笔留下水乡的桐梓湖,洪湖及洞庭湖,这种美好深深地烙在内心底处,并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记。”“我与杂草,茭草,荷塘,荷花,荷叶,荷梗有着不懈之缘,有着难以忘怀的思念之情,它已经渗透到我的身体里,骨子里,血液里。”

  作为四十年代末生人,彭本浩早年深造于中国南京艺术学院,受益于西方现代艺术的渐入熏陶,同时也深受俄苏时期现实主义绘画师承余脉的影响,在作品中不难看出其精湛的表现技法和深厚的艺术造诣,以及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在对《四月的荒原》、《无主的雨季》等外光风景画面的具体描绘上,彭本浩运用了“摆”、“擦”等富于灵动和变化的用笔,敏锐地捕捉到天空与大地在光影之间的瞬息万变,“天空,云影,水波”仿佛在画中流动不息。似乎感受到了风从辽阔的平原上吹过,芦蒿在风中轻快地舞动;听到藕梗刚刚折断的声音,青苔从湖面吐出长长的呼吸;故乡情怀在逶迤纵横的画面构成中蔓延,迷魂阵里织造着艺术家悄然流逝的黯蓝色记忆……而在其中另一部分作品如《正午,芦火》中,彭本浩对于这片土壤和自然生长作物的熟悉与驾轻就熟的表现,让人感到此时此刻正午的大地炙烤的温度;而那直抵天际的构图,仿佛要将天地的边界冲破;在一片厚重凝宁之中增添了几笔轻轻摆动的芦苇,既轻快地流淌出现实主义绘画洋溢的诗情,又似乎减少了一份怀乡的哀愁与感伤,更多流露出的是对故乡浓烈醇厚的情感。这种浓厚的乡土色彩,通过艺术家丰富的记忆和想象,将最初的视觉印象与绘画经验组织到一起,以至高沉默的态度表达了对生命万物的礼赞。正如其本人所述:“一名真正的艺术家必须返回其精神母土,因为只有获得蕴藏于大地深处的力量,才能使我的灵魂得到真正的上升,才能使有着色彩浓厚的地域性艺术具有人类的普遍意义。”这正是原乡精神的价值之所在。

  彭本浩几十年来,坚持以素描写生的方式为其油画风景创作积累大量创作素材。虽然其借助的是西方绘画的材料和语言,却承载着典型的东方情境与美学精神,中国文化毕竟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血液中的因子,新近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也有借鉴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钩、提、拖拽等笔墨写意技法。而其富于个人图式的油画作品构图,主要采用了俯瞰的视角,以纵、深、广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延伸画面边界,于方寸之间营造天地乾坤,在不经意的亲近着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高远志趣的似与不似之间,探求着新的图像逻辑,塑造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既具象又抽象,写实与写意并存,有着无限想象的广阔的画面空间。它既是现实性的(乡土的)表述也是理想性的(精神的)描绘。而艺术家本人也提到:“我的画风在寻找一种自然的,精神的,舒适美感的图景,让我们得到一种力量,一种温暖,一种情怀……在绘画实践中感悟:平中见奇,无中生有,乱中求整,将错就错,大破大立,自己也会给自己惊喜。力图营造一种泥土般的质朴,亲近,醇厚,尽可能让画面产生一种韵味,一种墨象,一种意念。”

  “作画的冲动缘于某种邂逅”,英国著名的艺术史论家及文艺批评家约翰.伯格如是说。 “……在某种意义上,油画原作静谧而冷凝,……直透画背,人们可以从中追溯画家当时挥笔作画的情景。它具有这样的效果:缩短画家作画和我们看画之间的时间距离。从这一特殊意义上来说,所有油画都是当代的作品。从而也证明了油画的直接性。作画时的历史时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历历在目”。

  绘画的当代性同样也来源于艺术家个人的生活体察,以及对社会现状和时代变迁进行的思考在生命中造成的冲突感。尤其是后经济时代的来临,高速发展的商业社会下是人类生活图景的异化,人与土地之间在感情上的日渐疏离,乡土题材作为一种缺失的话语性存在,它必将依赖个人的记忆来获取在当下社会的自身意义,或者说怀乡是否作为一种无产阶级式的讴歌来实现它的现实主义的诗性。而在信息平面化时代以及全球多元文化语境中,当代艺术不断撕破旧有的边界以生成无限新的可能性的现实中,乡土题材反而以它与现实的间离产生如虚构般的诗情画意。在这些系列化的冲突中,彭本浩个人的潜沉思考显得尤为珍贵:“艺术语言的极大自由性使艺术更加无头绪无边界,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已模糊不清,很多人当然包括所谓艺术家,甚至分不清艺术与垃圾。”,“从素材到创作到享受,这是每个画家所经历的一个过程。有的人靠天赋具备一生的功夫,有的人靠勤奋练就了一生的手艺,我大概属于后者。”,“我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创作,在创作中努力尝试不同元素在油画,版画语言中的运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这种追求仅仅是一种:中国的,本土的和我个人的。”这样的回应首先是彭本浩作为一个艺术家对自己的创作价值给予了清晰的肯定,并将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坚定的前行,同行者于是乎越来越少,终将成为一个孤独的坚守者,渐行渐远……

  在这里,我仍然引用约翰.伯格的话来结束这篇文字,“绘画是对我们周遭不断出现又消失的可见物所作的一种确认。真正的绘画触及一种缺席——没有画,我们或许察觉不到这种缺席。而那将是我们的损失。”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