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学术 >

“墨向·非常态”展:林于思作品呈现生命挣扎之过程

2017-02-18 09:53:04 

  2014年9月28日至10月12日,“墨向非常态”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在江苏省美术馆展出。展览由国内声名显赫的一线画家和年轻的未来之星齐聚金陵,周京新、徐累、刘庆和、张见、徐华翎、李金国、秦修平、秦艾、郝量、祝铮鸣、林于思等近60位水墨画家携200余幅优秀作品参展。在此次展览中,展示了林于思多幅作品,呈现了其在水墨艺术中新的探索和方向。

“墨向·非常态”展:林于思作品呈现生命挣扎之过程

展览现场

  记者:在这次展览中,您主要展示哪些作品?

  林于思:这次展出的作品创作于2010年之后,这一系列主要是我对艺术绘画分科教育的思考。过去,我们学习大师作品的时候,并没有进行分科,花鸟草虫山水人物都画。现在我们实行分科教育后,专攻一门,艺术创作受到限制,出现很多问题。所以我把人物、花鸟和风景都调和在一幅作品中。

“墨向·非常态”展:林于思作品呈现生命挣扎之过程

林于思《吹云》纸本设色,185×145cm,2013年

  记者:从传统水墨到当代水墨这一转变过程中,您做过哪些探索?

  林于思:以前我主要画传统的工笔、花鸟和大写意。但是我们当代人的生活与古人相差太远了,所以画面所能体现的韵味和意境也很难与古人所追求的一致,我希望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但是因为长期学习传统,习惯用传统的笔墨来表达,很难脱离之前的创作方式。这中间大约用了两年的时间才形成现在的作品,但一旦找到方向后,我就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

  记者:为什么您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很简单的一个外形?

  林于思:当我在糅合人物和山水的时候,我希望人物没有时代感,没有美丑之分,所以他们都没有具体的脸,是平等,至善至美。他们只是人的一个符号。

  记者:您为什么又把他们画得那么渺小?

  林于思:如果将人类放置于整个宇宙中,我并不觉得人类有多伟大,甚至连地球在宇宙中都只是一个小沙子。纵观我们整个生命本身没有意义,最终是化为灰烬,然而每个生命的成长都是一个挣扎的过程,在挣扎中都各不相同,所以我的作品也是一个挣扎的过程。

“墨向·非常态”展:林于思作品呈现生命挣扎之过程

林于思《观沧海》纸本设色,180×98cm,2013年

  记者:《观沧海》这幅作品中的人是你吗?

  林于思:《观沧海》原本是曹操创作的诗词,画面上的小人既是曹操也是我。这里可以说是看大海时的感慨,但是诗歌与我自己本身并没有太大关系,这里所想表达的是我对我们从小接受文化教育的误解,《观沧海》其实是望词生意。我们小时候接受一些新词时,往往脑海中会形成一些画面,但是如果没有老师的讲解经常会误解。比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学习这首诗句时我还在上小学,在没有人解释之前以为班马就是斑马,实际上就是一群马。

  记者:所以这一系列是您对儿童时期的回忆吗?

  林于思:应该说是想回到儿童时纯真状态。过去传统中国画追求老辣,但我觉得老辣是必然的,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作品必定会越来越老辣,然而要表现童年时的纯真才是最难,就和女人“驻颜”一样,要保持当初年轻时的容貌很难。因此这里误解可以看成是我都对童年的回首,同时这里又会产生另一种化学反应,即当我们回首童年时,再用老辣的笔墨来创作,又会呈现新的面貌。而这份天真才是艺术中最美的地方,这才是艺术创作的根源,所以我要把这部分留下来。

“墨向·非常态”展:林于思作品呈现生命挣扎之过程

林于思《中国梦》纸本设色,185×145cm,2013年

  记者:这一系列您现在还在继续创作吗?未来您还希望有哪些的新的探索?

  林于思:我现在已经开始新的系列的创作,未来我会在线条的语言上进行新的尝试。如果把水墨艺术比作面包,墨就是面包松软的部分,线才是筋道的部分,每种面包的口感松软都不同,每幅作品也是如此,线与墨如何搭配都很讲究。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