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学术 >

艾松的装置作品:残剩之物的尖锐与证词

2017-02-19 10:50:41 

  对残剩(remnant)之物以及剩余(rest)之物的关注,让多余(sur-plus)之物成为主题,这来自于对现代性本身的反思。现代性的扩展与渗透,带来了自身的反动,即其过度的消耗,反而破坏了自身的理性与普遍性,这让现代性成为“剩余的现代性”,而当代艺术最好地回应了这个问题,随着现代艺术回到材质本身,发现材质的剩余性,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个方向。我们就看到艾松以铁丝为主的装置作品与《熵》的影像作品,发现了中国独有的剩余现代性特征。

  艾松以铁丝作为主要的材料,这些铁丝,总让我们想到那些隔离地带的铁丝网,带来禁闭与隔离作用的铁丝网,让时间与空间撕裂开来,对边界的碰触将带来疼痛,这是不可触及的边界!随着铁丝的生锈,时间留下更多无人称的痕迹,即自然的氧化作用漠视人类的存在。物的客观性,材质本身的独立性,反而激发了艺术家对生命生存状态,对生命被隔离以及生命的刺痛感。铁丝总是带有它的尖刺,刺痛我们的凝视,以铁丝作为作品,有着它的政治品格:唤醒我们的疼痛,触之不可能。锈铁丝让沉默的事物,甚至死去之物发出自己的声音,尽管它的嗓音粗粝,艾松敏感地倾听到事物那种内在低沉以及尖锐的声音。

  艾松的作品《城堡》以锈铁丝做成,让我们想到天安门,实际上它就是艾松自己做成的天安门城楼的模型,带有毛刺以及不均匀的这个缩小的模型,作为城堡,实际上不可触及,这个作品揭示了这个政治象征物的腐朽与古旧,以及那种无处不在的毛刺,它其实不可接近,是卡夫卡所言的无法进入的城堡,那并非可以被公众分享的场所,而且这个模型还具有一种死者“冥器”的暗示,似乎是出土之物,作为陪葬品。

  在艾松那里,这些锈铁丝扭结而成的作品,带有时间黑色的痉挛,被凝缩的呐喊与痛苦,都在断裂与扭动,毛刺彼此刺痛之间,被动地扭结起来,那种无声的疼痛在其间回荡,这是对残剩之物之余像的发现,中国当代艺术如果有着某种当代性的贡献,那就是去发现在混杂现代性处境下,物性与生命相关时,对残剩生命质地的发现,并且做成余像。因此,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不同于1990年代的政治波普艺术家对天安门这个政治空间的戏谑,而是更为深入到资本主义以及威权政治的生命基础,即对残剩生命与剩余生命的发现,越是资本主义渗透,越是会出现剩余之物,或者是消费的剩余物,或者就是被废弃的剩余物,让这些剩余物获得主体的尊严,成为生命政治的关切对象。

  与之相关,那个名为《大悲咒》的作品,借用谐音,也是与天安门相关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似乎被酸雨腐蚀过了,被暗血冲洗过,对纪念碑以锈腐的腐蚀来呈现,带有那种具体性,但那种无处不在的毛刺却拒绝我们的哀悼与关注。这个作品既揭示了那种庄严,但也摧毁了它,它即是由死者的锈骨做成一般,让人颤栗。艾松的作品带来的是物性的颤栗,它并不刻意激发政治的参照,但却更为深入生命本身的神经!在艾松手下,这些铁丝就是无法被摧毁的生命的神经纤维?那些无法被摧毁的生命以其剥去皮肉之后的铁骨,还在挣扎,还在叫喊。

  锈铁丝塑造的是一个无法触及的,在法律之外的例外生命状态,当艾松以锈铁丝做成一个伟人挥起的手掌时,曾经挥动的掌权者其实还在那里,以更为内在的方式刺痛着我们,挥之不去!它还在挥手,还在控制与诱导我们,而如此真切地做成锈手首掌,在我们无法握住它,曾经这双所谓的革命之手是我们最想去触及的,但现在,我们不愿意触及它,因为它其实会刺痛我们。这个作品揭示了权力可触的假象!

  艾松以铁丝发现了残剩生命的内在真相或真像,那些半身像带着狰狞的面孔以及桀骜不驯的身躯,不同于贾柯梅迪的那些鬼魂一般的细小躯体,艾松的这些残剩生命的躯体或者物体,有着无言的悲愤!它刺痛艺术家之手,似乎导致艺术创作本身不再可能!因此,这些作品的震撼在于,它面对了艺术本身的不可能性,只有这样,才可能重新发现新生命。

  对残剩之物的发现,导致艾松做出了更为让人难忘的影响作品《熵》,让一块肉以“五角星”的方式固定在一块画布上,以长达一个月的时间任其在时间中腐烂,并且以影像记录这个鲜肉腐烂的过程,我们看到了物性自身消解的过程,并没有主体的干预,直到这个过程呈现出事物的真相:从红色到变黑,从五角星丧失形状,它的象征性被彻底腐蚀!以物性,以肉感,以自然的方式来消解政治的象征,这是一个新的方式,让我们更为面对剩余之物,并且我们的错愕被具体实现在物性上了!尤其是看到苍蝇在肉堆上飞来飞去,这种厌弃感的产生,让我们彻底断绝对政治的那种迷恋!因为这个熵的衰减过程是不可逆转的!

  艾松的作品,以其残剩的时间,及其毛刺的尖锐感,彻底消解了政治象征之物的神秘性与诱惑感,让我们面对了可触与不可触的张力:对于政治之物,它们刺痛我们,伤害依旧存在!但对于生命之物,残剩的生命还在顽强地表达自身,以刺痛我们,让我们成为见证者。

  面对艾松的作品,不是要求我们的凝视与判断,不是好坏与美丑,而是要求我们成为某种伤害的证人,成为与冤魂同在的证人!那些残剩之物就是时间的证词,是不屈不饶的生命的证词!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