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学术 >

物质并不低人一等——托尼·克拉格的雕塑艺术

2017-06-28 08:07:39 网络

物质并不低人一等——托尼·克拉格的雕塑艺术

 图1 托尼·克拉格 对抗 木头 266×285×105厘米 2011

  “曾经所有的雕塑都试图模仿和抄袭自然的时代离我们并不遥远。在过去一百年里,我们向前迈进了很大的一步,只是,在我眼中,我们仍只是站在起跑线上。”

  ——托尼·克拉格

  形之上下

  巴黎的博物馆收藏体系曾经泾渭分明,卢浮宫供奉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古代艺术瑰宝;奥赛美术馆是展示欧洲近现代美术的殿堂;蓬皮杜艺术中心则汇聚当代艺术成果。近二十年来,这样的局面被逐渐打破,卢浮宫开始不断吸收、展示当代艺术作品,今日的当代新锐艺术品有可能是日后的古代经典。2011年秋,我受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委派,以“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的名义赴法国研究欧洲近现代雕塑。在巴黎生活的几个月里,我曾多次出入卢浮宫,每次进门看到的第一件作品并不是古典艺术,而是摆放在玻璃金字塔入口处的英国当代雕塑家托尼·克拉格(Tony Cragg,1949—)的雕塑《对抗》(图1)。我多次端详这件神似中国太湖石的雕塑,它由压制木板雕刻而成,施以深红颜色,被命名为《对抗》。是什么事物之间的对抗呢?人与机器,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抑或内心不同声音的对抗?雕塑像云朵、山峦、或是人的躯体,这些形态交织、挤压在一起,仿佛体积和空间的耳语,又如流动物体的瞬间凝固,既具有古典雕塑的视觉美感,又分明显示出全新形式的雕塑语汇,散发着信息社会的气息。

  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可谓功德圆满,它不但打通了卢浮宫几大区的参观路线,更形成了古典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壮观景象。徜徉其间,观者透过《对抗》刻意留出的孔洞窥见玻璃金字塔现代主义的金属框架,穿过玻璃幕墙又可以看到卢浮宫,那一刻,古典、现代与后现代在这里重叠。托尼·克拉格的作品也长期陈列在卢浮宫广场外的杜伊勒里花园,雕塑被摆放在这些重要的位置说明了这位英国艺术家在法国被认可的程度。这位被誉为“当今英国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1]的雕塑家关注当代社会变迁,以其对雕塑材料的创造性发展和对雕塑观念的引领性贡献为世人所尊重。

  几个月后我回到北京,正值托尼·克拉格的个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展览展现了雕塑家相对完整的艺术创作历程,理念一贯,脉络清晰。在这些跨时三十余载的作品中,托尼·克拉格对于形态和材质的探索性实验一目了然,他的雕塑和绘画相互支撑,共同营造出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艺术家的工作经历和教育背景是其个体发展的基础,在我看来,生物化学专业出身为托尼·克拉格奠定了不同于一般艺术家的创作方法论。1969年,21岁的托尼·克拉格开始在生物化学实验室工作,业余生活十分贫乏,他最初为了打发时间开始绘画,然而这种无意识的涂涂抹抹很快占据了托尼·克拉格的精神世界。当他意识到绘画变得比工作更重要的时侯,生活的方向便从此改变。1970年,托尼·克拉格申请进入温布尔登艺术学院学习绘画,正式开始接受学院艺术教育。1973年,他进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攻读雕塑硕士学位,开启了新的人生旅程。托尼·克拉格于1977年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毕业。1979年,他开始在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任教。这所声名显赫的艺术学院曾经拥有诸如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2]、伯纳德·贝克(Bernd Becher)、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3]、白南准(Nam June Paik)[4]等具有国际影响的艺术家,但其在艺术界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不仅仅是因为有这些大牌教员,更深层的原因是确立了战后欧洲艺术独立、开放的学院教育体系,庇护和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独立探索精神的先锋艺术家。2009年,在执教三十年之后,61岁的托尼·克拉格就任该院院长,身兼艺术家和管理者的双重角色。

  一代人解决一代人的问题,艺术的演进不断证实这个说法。托尼·克拉格认识到当时的艺术潮流与他的内心想表达的方式并不一致,如何初步建立自己的艺术表达是摆在他面前的问题。20世纪初以来的欧洲现代雕塑由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等开始,他们大多以人体为表现载体,但开始采用更加个人化的雕塑语言。后来者如康斯坦丁·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ancusi)、亨利·摩尔(Henry Moore)、埃尔伯特·贾克梅蒂(Alberto Giacometti)等现代主义雕塑家更进一步地推进注重主观表现性的艺术语言。在这些演进的基础上,杜尚的出现将艺术引向新的道路。他是一个传统艺术世界的挑衅者,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定义艺术,托尼·克拉格在艺术观念上深受其影响。托尼·克拉格艺术旅程的始发期正值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和波普艺术的衰落时期,这两个曾经最受关注的艺术流派以美国艺术的方式对消费文化进行赞美和批判,但美利坚以举国之力打造的国际艺术潮流并没有在欧洲得到真正的尊重。欧洲艺术家有自己的方式,欧洲战后的极少主义、观念艺术和贫穷艺术等艺术流派带来欧洲新艺术的宣言。

  1972年,在欧洲名声越来越响的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在英国泰特美术馆举办个展。约瑟夫·博伊斯的作品引领了当时欧洲最新的观念艺术成果,这个展览深深吸引了托尼·克拉格,他对材料的非传统处理方式给予年轻艺术家极大启示。1975年,托尼·克拉格参照意大利贫穷艺术朴素的表现方式,以整理工作室一年的杂乱物品为契机,创作出作品《垛》。他将收集到的塑料、木材、生活垃圾等堆成几个立方体,探讨时间和物质如何共同构成我们真实的生活。1977年的作品《四个盘子》以物质的不同状态来表现它的诞生和消逝。这些早期作品虽然略显幼稚,但已经显露出托尼·克拉格独特的工作方法和思维逻辑方式。他以科学工作者般的好奇心为动力,以层层推进的科学研究方式为手段,打开了艺术创作的第一扇门。

  如果我们将艺术的个人化看做当代艺术的底线之一,托尼·克拉格则将这种个人化转化为对外部世界的反馈。从在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任教开始,托尼·克拉格更加深入地研究物质变化在艺术中所起到的作用。在生物化学实验室工作的经历使他能够始终理性地来关注物质的化学及物理变化,物质的压缩或延展都让他感受到了材料的生命力。1883年的《元素平面》(图2)可以部分说明这个阶段的思考。这件作品宁静、朴素,展示了物质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微妙变化。物质之变与心理之变的互动关系是艺术家重点探索的方向。  

物质并不低人一等——托尼·克拉格的雕塑艺术

图2 托尼·克拉格 元素平面 木头、石 120×220×110厘米 1983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