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 > 预展 >

朱其:灵魂同路的人总会相遇

2017-02-10 10:21:23 

  这个时代,人与人几乎没有什么共同的心灵交集,可能唯一的交集是金钱。但我们“60后”一代不同,不管是做哪一行的,总能在卡夫卡、马尔克斯的小说和波德莱尔、艾略特的诗歌以及存在主义哲学等话题中,找到一种默契的感应。

  与理波初见如同多年前相识似的,感觉我们应该在20年前遇到才对。当然,20年前对理波最重要的人生际遇,是与杰出的诗人海子的莫逆之谊。理波1983年从上海华东政法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的中国政法大学教书,适逢海子同年从北大法律系毕业,亦分配至法大,他们度过了由同事至挚友的六年时光。

  诗歌界起先并不知道理波与海子的莫逆之交,但理波拍摄的一张海子张开双手拥抱远方的摄影作品,在诗界内外广为流传。这件可以载入20世纪80年代摄影史的作品,不仅成为了海子一个标志性的影像符号,事实上,亦被视为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落寞与悲情的文化精神,正如海子所写,这注定是一个烈士与小人同行于一条道的时代。

  许多人之后以敬仰的口气问起这幅摄影作品,但理波的回答仍是一贯的漫不经心,说这是当时随手拍的,不是刻意之作。在解释那首著名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理波亦作了一通日常化的解说,那首诗的灵感源于他们在法大的昌平校区大门口的农民菜摊边的闲聊。这么一首意境脱俗的诗居然出于一个市井情景,令人难以置信。

  2000年后,理波辞去大学教职,涉足律师行业。直到诗人西川编撰《海子全集》,因为收录海子专为理波所作的赠诗《生日颂》,理波与海子的友谊才浮出水面。在海子死去的十多年里,理波极少跟人提及与海子的莫逆之谊。或如其所说,似乎只有作为一个私守的记忆,他才感觉真正保有了这段记忆。

  理波与海子的交谊后来完整记述在他的一篇回忆长文中,亦是仅有的一篇。这篇长文不仅披露了海子的日常化的一面,还彰显了理波自己的独特性格。理波具有作为一个职业法律人的理性、沉着,甚至丝丝入扣般的细致,但内心实际上是一个艺术家。

  在进入法律界之前,理波早在中学时代就与后来上海一些著名的前卫艺术家如汪谷清、丁乙同窗习画。理波在那篇回忆海子的长文中亦提到,20世纪80年代末居住在法大的昌平校区宿舍时,他仍坚持业余作画,影响了同住宿舍楼的海子也执笔作画。西川主编的《海子全集》中所收的海子为数不多的小幅画作,即为昌平时期所作。

  2013年,理波编了一本私印的蓝皮小册子,这相当于理波版的“海子诗选”,并收录了理波唯一的那篇回忆长文,以及理波亲自为海子诗歌所作的八幅配图。这是理波为兑现20年前对海子不经意间作出的一个承诺:为海子诗歌创作配图。

  理波的插图是一种用钢笔画出的木刻风格的图像,用以诠释他心目中的海子佳作。这些作品使用了一种接近鲁迅时代版画的图像风格,木刻的肌理形式,像是人的皮肤被有排刺的刀片划过后产生的成排细痕,一种肌肤被刮刺般的痛感图像。这种木刻模拟的图像的痛感化,有时似乎超过了海子的诗中的痛。作为一种对诗歌话语的图像诠释,作为可见的图像对不可见的诗性的诠释,图像的不可见处即是诗性。但理波的图像还具有一种精神分析意义上剩余的自我诠释,即图像并非正好是覆盖了所被诠释的他者诗性的全部,图像实际上具有超出海子诗性的“剩余”踪迹,这些剩余的图像踪迹是属于理波的,这部分因此属于理波的自我诠释。

  海子就像在天堂和日常性之间最终叛逃现世成功的一条精神通道,而理波自身成不了这样一条通道。因此,某种意义上,海子成了理波内心叛逆的一种叛逃模拟,他在以图像诠释海子反日常的叛逆痛苦之时,得以部分呈现他在海子的绝望之下的绝望,在海子的痛苦图像之下,还有一层理波自己的图像剩余——后一部分似乎比海子的宿命感延伸得更远,他的绝望感比海子似乎更深,但理波更愿意将这种深远的宿命感和绝望感活在市井的日常性平面上。这是上海这个城市从张爱玲之后所形成的一个新传统。这个主体无以成为一种反日常的叛逆者,却带着叛逆之心在俗世的表面睿智而自如地活着,这一主体特征被张爱玲称为“苍凉”,在理波这一代又增加了一层“困倦”。

  这本蓝皮小册子的意义,丝毫不在西川主编的《海子全集》之下。那不仅是理波眼中的海子,而且是一个艺术家眼中的另一个艺术家。它也由此成为一本关于诠释以及自我诠释的诗性文本。

  理波的选诗不到《海子全集》的十分之一。他偏爱那些有一个俗世主体又渴望超越现世的海子诗歌。海子的诗歌面向还是较宽的,有些是洪荒时代的壮美,有些是海边的清新想象,有些是太阳之子的自恋,这些偏史前主义、浪漫主义以及唯我主义的诗歌,并没有成为理波的图像母题。理波的图像是现代主义的,在今天显得像是一种20世纪80年代的图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子的人生逐渐在崇拜者或挚友的叙事中被传奇化,甚至如同海子有关太阳、大地以及洪荒的意象,将海子提升为一个时代的诗歌神话。但不同的是,理波的文本话语却是力图将海子的一切才情、激情以及诗性想象拉回到日常性,就像把《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这么纯美的意境拉回到昌平的市井图景。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