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金晶、孙海彦编著的《开山大师兄:新中国第一批文科博士访谈录》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熟悉学术史的读者都知道,学脉的传承就像人类的血缘纽带一样,是点对点的传递过程,老师傅带着学徒在学海中艰难跋涉,是古人做学问的基本方式。现代学术体系建立后,传统学术传承模式受到了很大冲击,导师一人带多个博士,甚至“放羊式管理”的现象十分普遍。上世纪80年代的学术传承,则面对着承续新中国成立前与西方结合的学术路径,那是一个万物复萌的时期,也是一切都没稳固、各种可能性都存在的时期。因此,“开山大师兄”的品格与学养,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此后几十年该学科的特征与水平。
《开山大师兄》与现实的契合点就在于此。正如作者所说,“通过这样的访谈口述记录,读者足以管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科学术的重建与复兴历程以及一代学人的学术之路与思想精华”。接受访谈的莫砺锋、俞可平、钱乘旦、李伯重、庄孔韶等十位学者,不仅是各自领域的“开山大师兄”,也是学科精神的传承者。
比如,古代文学研究在民国时期就已经蔚为大观,作为国学曾经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个学术领域的问题,也关乎着国人精神文化的传承。然而,即使是古代文学这样与时政较远的学科,在“文革”时期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到了莫砺锋先生读书的时候,也需要面对学科的“重建”过程。这就让他们的求学之路变得更具家国关怀层面的寄托,不只是为了学术本身,更是为了古人讲的“修齐治平”,真正从学术精神上汲取能量。
葛剑雄先生在接受访谈中谈及的问题也给我很大收获。他早年跟随谭其骧先生学习历史地理学的故事已经是学术界佳话,但他对此依然十分谦虚,态度也很谨慎,在访谈中他也提及了导师的人格品行对自己影响之大,尤其是执着的精神令人钦佩。这些精神都是我们今天的读书人匮乏的,《开山大师兄》让这些学术史的见证人直接谈及往事与现实,对今天的学人尤其是年轻人有很大的启发。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