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梁俊,用美好的方式将诗带回乡村

2019-05-24 15:37:50 北京青年报 

梁俊,用美好的方式将诗带回乡村

    2013年,梁俊和妻子周晓丹新婚不久,两人就携手走进贵州乌蒙山的深处做了两年半的支教老师。艰苦的生活条件并没有难住他,一度让他濒临绝望的是如何教会一群没有任何语文基础的少数民族孩子学古诗词。

    烦恼中,梁俊弹起吉他,唱起了歌,突然脑中灵光一现,能不能给那些需要背诵的古诗词谱上孩子们喜欢的曲,让每个孩子都可以朗朗上口?没想到这一唱起来,孩子们早也唱,晚也唱,在路上唱,在家里唱,哪怕是上厕所也在唱着歌儿。

    更让梁俊惊喜的是,孩子们被诗词熏陶后写出来的作文和小诗,散发出让人惊诧的天真与洗练,妻子周晓丹把孩子们的作文一一保存下来。

    2015年支教结束后,虽然每隔两三个月他们都会进山里看望孩子,但日常翻看孩子们的文字成为他们之间最深的情感链接。

    在此期间,梁俊夫妻萌生出让这些不可多得的作品面世的心愿,他们花费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几经艰辛,编辑出版了孩子们的作品文集《乌蒙山里的桃花源》,然后开始自费全国各地做分享,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到大山里的孩子。

    2018年初,央视的编导通过书店联系到梁俊,不久梁俊与山里的孩子们一起登上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吟唱古诗《苔》。这曲《苔》后来刷爆朋友圈,创造了三天播放7000万次的纪录。梁俊受到感召,发起了石门坎教育公益基金会苔基金,致力于将诗性教育带回乡村,用美好的方式辅助乡村的孩子学习古诗。

    如今,梁俊是“梁俊唱古诗”的作曲者,更是诗性教育的实践者,“没有资金就慢慢做,我还有不少时间。”

    教育之花在山野中慢慢开放

    贵州石门乡的大山深处,有两个大花苗的村寨——新营、中寨,村民生活贫苦。2001年,深圳的吴彩金女士看到寨子里孩子们上学的路途遥远又艰辛,就筹集资金,联合当地政府和村民,在这两个苗寨中间建了一所小学——“新中学校”。此后,冮柏林与卞淑美夫妇从东北来到新中学校,一待九年,为学校奠定了硬件设施和教育管理的基础,将学校带入正轨。这之后的十几年间,又有无数的志愿者教师连续不断地走入新中学校,教育之花在山野中慢慢开放。

    2013年,梁俊夫妇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进山,成为支教老师,他俩分别带新中学校四、六年级两个班的孩子。在寻常人眼中,三十岁应该有房有车有事业,就在即将看到一些成果的时候,梁俊却自己打了一把方向轮,人生轨道转向了深山里的支教生活。

    六年前做出这个选择时,身边很多朋友表示吃惊,梁俊却很淡定,“其实我25岁之后就对孩子有兴趣,经常去乡村做志愿者、去福利院教小朋友,然后慢慢意识到这些短期的教育是有限的,就一直想去支教,特别是去教育资源不丰富的地方。”

    梁俊出生在广西的大山里,乌蒙山深处的气候多变、条件简陋,没令他感到不适应,反而唤起了很多童年的记忆。

    梁俊“除了英语什么都教”,但最让他头疼的是,班里的孩子在写作和古诗方面几乎是空白。好在自己童年的“留守”经历使他很快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可能我比较有同理心,知道他们的自卑在哪里,忧伤在哪里,感同身受地知道山里的孩子不容易,他们的生活也是我自己童年经历过的,甚至还比不上我们小时候。”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但是在具体的教育场景当中,梁俊慢慢发现知识不一定能影响人心,“比如在家访时有的孩子成绩很好,可是却突然和邻村的孩子私奔去打工了。”他开始对教育有更深的思考,不断想摸清楚教育的方向和理念。他拿出背来的吉他,找不到合适的古诗音乐,就开始尝试自己谱曲。

    最开始梁俊把苏轼的《江城子》谱上曲,让妻子找来几个大些的孩子唱“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那节课,孩子们穿上隆重的自己民族的花衣服,空气仿佛凝住了,每个人都很投入。后来梁俊了解到,石门乡的大花苗是宋元时逃难迁徙于此的,直到100多年前,始终与汉文化没有相交。那一刻他觉得无人比这些孩子更适合唱这支曲子,也更加坚定了他给古诗谱曲的决心。

    每个孩子

    都是一朵如米粒般大小的苔花

    唱古诗成为梁俊教课中坚持不懈的一件“小事”,他通过很多办法让所有孩子都大胆开口,他鼓励孩子们从记录下唱歌的心情开始,慢慢熟悉写作文,孩子们也逐渐带给老师们越来越多的惊喜。

    四年级的梁越梅在作文里写:“爸爸来了,拿了一口袋土豆。我兴奋地去接过来,放在火堆里烧,爸爸在一旁等。不一会儿,土豆烧好了,我们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坐在地上吃了起来。我的手很脏,我不知情地摸了摸我的脸,爸爸妈妈都笑了起来,我成了一只大花猫,我也笑了起来。那个中午真是美好,因为爸爸就要去打工了。”

    梁俊被作文中那淡淡的忧伤所打动,深深感受到孩子们对完整家庭的渴望。

    13岁的安定县,单纯又细腻,他在作文里写农民生活给梁俊留下了深刻印象。“每天早上起来,他们就去干活了,到了正午便回家吃饭,然后又去干活。他们每天都做一样的事情。他们要去赶街,必须要翻过高山,踏过草地,爬上高山已经筋疲力尽了,都还要走。回家时要走快一点,才能赶到家,不然只能走夜路了。他们那里土不好,只适应种土豆,春天他们就种土豆,秋天就收土豆,他们个个笑逐颜开。”

    梁俊和其他老师们又尝试让孩子们写诗,没有什么限制,可以天马行空,没想到交上来的诗让他分外惊喜。

    “孩子们觉得原来写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有几个学生爱上了写诗,在日记中,作文里,都有自己随性的诗作。”

    10岁的韩天光个子不高,最先展露出诗人气质,“饭菜变屎,容易容易!屎变饭菜,难得难得!”梁俊觉得简直精妙至极。有一次五六年级篮球大赛,场边的孩子们齐声加油助威,大喊口号:六年级,顶呱呱!五年级,哗啦啦!他询问孩子们此口号出自何人?——四年级韩天光!果然是韩天光!每次想起那个场景来梁俊都忍俊不禁。

    孩子们的不辞而别最让梁俊感到难受,韩天光有一个表姐,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成绩优秀,努力勤奋,更为难得的,她是当地为数不多能掌握和运用伯格理苗文的人,老师曾邀请她将歌曲《清水潭》翻译成苗文,她翻译得神形兼备。然而突然有一天,她决定不读书要“结婚”,跟别的寨子的男人跑到浙江打工去了,谁也劝不回来,那时她才16岁。老师们不时向韩天光的父亲打听她在外地的情况,问她能否回来继续读书,有一回老人落泪了,“我们也希望她能回家读书,但我只是做舅舅的,她不愿意,我还能说什么呢?”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