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 摄影:罗晓光
他是抗日将领、民族英雄,也是知识分子、文化精英,更是东北大汉、血性男人——他就是抗日英雄白乙化。7月20日,周诠《白乙化》新书分享会在京举行,作家解玺璋、侯磊以及本书作者周诠与读者分享阅读的感受,并就“关于英雄的坚硬与柔软”这一话题进行深入讨论。
这部小说并非简单的抗战小说,更非一般意义的抗战“神剧”。白乙化作为抗日英雄,面对凶残日军无所畏惧,有勇有谋,屡立战功;其次,在历史大潮中,他仍然保有对文学乃至日本文学的喜爱,使得他在战场上勇敢杀敌的同时,也偶尔陷入内心的撕裂和痛苦中;第三,他面对队伍内部具有所谓“左倾”或“右倾”的战友,既严肃批评,又宽容团结,让一切力量服从于民族大义,服从于抗战大局。
解玺璋认为,《白乙化》在抗战题材方面有很多突破。书中的白乙化与大众平时了解到的英雄人物很不相同。他虽然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但身上又有很多江湖气。“这个小说在人物设置上,有很多是我们以前的小说里面没有的。它的结构也很奇特,有一些梦幻性质,趣味性特别强。它确实是开拓性的,一般人很难想象。我抱着这个书,老是想往下看,想看看还有什么新奇的东西。”
“《白乙化》并不是传统的红色革命著作,我觉得这是一部历史小说、军事小说,甚至可以算是先锋小说。”侯磊坦言,历史小说应当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即合理的想象虚构。他建议,读者更多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很多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发生的事情要比小说描写的更新奇”。
作家李洱和批评家杨庆祥都曾对此书表示欣赏。“白乙化带着无尽的沧桑,从我们的记忆深处走来,与我们撞了个满怀。小说雅正的文笔,诉说着周诠面对荒诞历史,依然保持着严肃审慎的态度。”李洱这样认为。杨庆祥则认为,历史记录结果,文学书写动机,而这部长篇很好地印证了这一说法。
《白乙化》分为四部,每一部都有一个不同的叙述者,这也是该小说的一个很重要的结构特点。关于这一结构,周诠这样解释:“最开始的叙述来源于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写着写着越来越清晰,叙述就有了相应的变化。短篇小说频繁变换角度挺没意思,像炫技似的,但是长篇小说可能更合适一些。”周诠在写小说时恪守一个原则,那就是要尊重历史,虚构有底线,想象无局限。“白乙化这个人物的史实部分没有杜撰,但是我会在历史的基础上虚构一些情节,使小说更丰富。”(李菁)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