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1937年12月28日,诗人艾青在夜间的武汉写下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2月14日,武汉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大三学生李飞通过“我们在湖北读诗给你听”第一期,将这首诗分享给更多人。
“我们在湖北读诗给你听”第一期网页截图
策划、参与“我们在湖北读诗给你听”的是一群身在疫区的湖北师生。除了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他们还准备了穆旦的《赞美:一个民族已经起来》、闻一多的《我要回来》、冯至的《南方的夜》、海子的《活在珍贵的人间》、洛夫的《风雨之夕》、舒婷的《初春》等作品朗读。
朗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让李飞想到许多,“现在,即便是同一个小区,没有患者的家庭和有患者的家庭完全是两个世界,朋友圈也充斥着各种求助信息。这段时间谁也不敢生病,家里有人受凉都会引起全家紧张。”
李飞。本文照片均由采访对象提供
他来自湖北荆门,今年21岁了,“我们不得不面对那些苦痛,它们是刻骨铭心的。但每一次的苦难带给我们的是对‘生活’二字更深的思考,也会让我们更努力地去生活。”
“朗诵是我们深入诗作的桥梁,我们感受着作者笔下的力量。”与李飞同龄、同专业的张寒朗读的是穆旦的《赞美》,“诗作写于1941年12月。诗人焦灼而深湛的目光,就像是被绑在了航拍无人机上的摄像头,目睹着日本铁骑的苦难中国,但正是底层的‘农夫’毅然走在了抗战最前列,如同我们此刻的人民和医护人员。这首诗寄托了穆旦先生对人民的崇敬,我也希望可以通过这篇诗作将穆旦先生坚定的力量传递给大家。”
张寒
借着诗歌的力量在湖北的上空喊几嗓子
与李飞、张寒一起参加这个活动的,还有几个在武汉上大学的大学生。
19岁的付秦轩就读于武汉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他是地地道道的武汉人。突然爆发的疫情打乱了他这个寒假的所有计划,每天只能呆在家里,看着新闻镜头里曾经极其繁华的汉街、江汉路变得空无一人,觉得不可思议。
付秦轩
他很喜欢听《汉阳门花园》这首武汉方言民谣,但是每次听到歌里的那句“晴天都是人,雨天都是伢(武汉方言,意指小孩子)”,心里都唏嘘不已。
来自湖北宜昌的胡可昕同样19岁,就读于武汉传媒学院表演系。抗疫时期,她宅在家里,看新闻,学下厨。“因为疫情,生活中每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都被放大了,哪怕是买菜、倒垃圾。”
胡可昕
胡可昕的父亲已经当了几次社区志愿者,她和母亲亦有做志愿者的打算。知道了有“我们在湖北读诗给你听”这个活动,她毫不犹豫地报名了。“作为湖北人,被困在家里不能出门,其实是很难受的。我们在湖北读诗给你听,以诗歌传递精神力量,不仅可以给我自己带来力量和安慰,也能传达我们对未来美好的寄托。”
王佳丽
来自湖北襄阳的王佳丽今年刚满18岁,就读于武汉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当好友胡可昕说起这个活动,王佳丽一听“在湖北读诗”这几个字,便立即有了强烈的加入冲动。
“疫情的迅速蔓延让我时刻牵挂着亲友,除了时刻关注也没有什么可以做的。”王佳丽说,就像公众号里说的,她们想“借着诗歌的力量在湖北的上空喊几嗓子”,“让呐喊划破缄默,并保留那几分真和光。”
不同时代交汇碰撞出共鸣
在这次的活动中,付秦轩“认领”了《赞美》《风雨之夕》《活在珍贵的人间》这三篇作品。
“《赞美》告诉了我神州大地从来不缺好汉,《风雨之夕》告诉了我永远心存希望。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海子所作的《活在珍贵的人间》。读诗的过程中我总有一种置身于桃花源的错觉,非常享受,但是读完诗睁开眼后,回到残酷的现实。这种反差反而让人想对生活充满希望。”
付秦轩感慨道:“我知道这次的疫情爆发给中国带来了始料未及的各方面损失,但是这段时期我总是会想起我曾经的一位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我也借此平台把这句话送给所有人——每一次困难,都是一个机会。”
“生命是值得尊重的,文字是值得传承的。通过有声语言艺术来呈现一个人物、一部作品、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是指导学生朗诵的意义所在。”武汉传媒学院讲师、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夏露是这次活动的朗读指导,她常说“气随情动,声随情出,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气生于情而融于声,情声气结合”。
“正确的情感来源于哪里?它是以分析理解作品为基础的。”夏露举例,艾青这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写于1937年12月28日的武汉,“那么在新冠病毒疫情爆发的当下,学生的感受是什么?通过深入的理解,会培养学生和受众更好的审美情趣,打动人、启发人。朗读者声情并茂,同作者同听者形成共鸣。”
“诗歌本就可以给人们精神力量,原来语文课上的学习可能更注重体会作者在他所处的时代的感悟,而现在读来会生出更多不一样的感受,更能产生共鸣,甚至是不同时代交汇所碰撞出火花。”王佳丽朗读的是舒婷的《初春》。她说,“我从来没像现在这样期待春天。”
不要只把人数读作数字,只把痛苦读作文字
共同策划这一民间活动的几位“80后”老师都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她们想到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并询问了导师,在导师的推荐下选用了艾青、穆旦的作品。
“作为有湖北标签的个体,我们都经历了巨大的生活冲击与情感冲击,最开始我们显得钢筋铁骨,接下来我们又陷入无限恐慌,再到后来,越来越沉默。”策划人之一、武汉传媒学院副教授薛梅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结尾写道:“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和艾青一样,我们也不知道,在这迟迟不肯告别的冬天里,这样的活动能不能带去些许的温暖。但灾难面前,每个人总是想做点什么的。不管怎样,我们还是要往前走。”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次的朗读者都是“95后”、“00后”。“我们几个策划者,恰好都是教育工作者。我们以前强调说,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能力。我想,这种能力中,还应该包括共情的能力,处理个体与时代关系的能力。在这次疫情中,国人付出了太大的代价,希望我们的孩子们不要只把死亡人数读作一个数字,只把那些痛苦哀嚎读作一行文字,也不要只有未加沉淀的爱憎或一时的感动,希望他们能不再像我们忘记非典教训一样轻而易举忘掉这一次的灾难。”
薛梅特别强调“共情”二字。这次的选诗,如果非说一个标准,那便是“情感的共鸣”。“这段时间,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情绪了,这些诗歌,悲哀也好,雄强也好,都是我们可以一起宣泄与表达的通道。”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