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学科理论的建构与文学实践的深化

2020-11-11 17:02:56 caanets.com
关键词:世界华文文学

2020年11月8日-9日,中国社科院文学所20世纪海内外中文文学学科、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世界华文文学的诠释视野”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河南省社科院、四川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五十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就“世界华文文学的思想视野”、“文学史的书写与反思”、“文学与文化现象研究”、“文学与跨媒介研究”、“作家作品研究”等重要议题展开研讨。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丁国旗大会致辞。他认为,世界华文文学是世界文学的新成员,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先行者,是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向世界传承的重要桥梁,是伸向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触角。本次会议意味着一个新的研究视野,一种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深深体察与浓重的文化情怀,突出彰显和肯认了中国民族同根同祖的文化认同与血浓于水的家园意识。“世界华文文学诠释视野”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对于构建世界文学,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文化认同,中华美学艺术精神展示,以及学科学术话语三大体系构建,都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杨匡汉教授对四十余年来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反思,指出“全球史观”的介入可以拓展华文文学研究的版图,可以让世界华文文学的诠释功能获得新的活力。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者面对变动、变异、变化的文学现实,视角也要相应转换,视角的调整将有助于创建学科的理论新话语,打造易于为国学界所理解和接受的关于华文文学的一些新理念、新范畴、新表述。海外华文作家身处多种边缘,但“边缘”可以看做是海外华文文学的一大思维空间,为世界华文文学学科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以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为主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目前正处于学科建设的继续发展、走向成熟的阶段,不可轻言成功与繁荣,无论从文学史的书写到文化想象的研究,从跨媒介的求索到作家作品的探悉,研究者的视界与境界,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黎湘萍研究员讨论了华文文学诠释中的“我”与“他者”的关系,指出对“我”的认知会影响对“他者”的理解,二者的不对称关系会产生主观性偏差,他将“我”与“他者”的关系放置到彼此伦理层面进行讨论,进而引出主体和主体间性的关系问题,对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提出了新的阐释与生发。

黄汉平教授探讨了“百年海外华文文学与学术史”的全球史观与学科愿景,指出“百年海外华文文学与学术史”是一个时间概念的表达方式,文学与学术是人们的活动史,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文化场域中创造精神产品的历史,同样要置于“时间-空间”的框架内进行观察和考量。

从最初的“台港(澳)文学研究”、“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到“世界华文文学”概念的形成,作为新兴学科的“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自问世以来,围绕该学科如何命名的争论从未停止过。近年来“华语语系文学”和“汉语新文学”的概念在海内外汉语学术界引起了关注,沈庆利教授剖析了学界近年围绕这两个概念所展开的论争背后的学术思路和文化心态。

樊洛平对欧华文学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反思。白杨探讨了欧美新移民女作家的历史书写。江少川分析了日华作家长篇小说创作的新走势。王红旗对新世纪以来海外华文女性写作做了总览。周励从她的新著《曼哈顿手记》出发,分享了非虚构文学写作的经验。陆卓宁谈到了原住民文学的文学史处境与台湾本土意识文学史的撰构问题。赵小琪以解释学的视野讨论了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中国想象的功能。朱立立以聂华苓小说《爱国奖券》二异本的比较观照为例,具体分析华文文学版本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袁勇麟提出南下马来西亚的中国作家李词佣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马华文学史上的双重重要性。周翔、路文彬、金进、刘云、李玲、陈定家、田美莲、段美乔、陶庆梅、李娜、汤俏、张娟、朱建国、李孟舜、周启星、欧阳月娇、王桂梅、吕欣桐等多位与会学者均做了精彩发言。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